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二、将进酒教案基础模块下册.doc
文件大小:43.05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1
总字数:约5.51千字
文档摘要

二、将进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李白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3.通过多种形式的提问,合作探究,把握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4.正确认识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过程

导入

有这样一个诗人,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喝酒: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的剑: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余光中曾评价他说:“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是谁?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土。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诗以抒情为主,他是继屈原后,第一个真正能多广泛地从当地民间歌辞和秦汉以来乐府中吸取营养,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诗家。李白具有超卓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物类的艺术力量,有诗仙之称。杜甫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也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写作背景

这首《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相甫和杨国宗,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四、李白的个性魅力。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个性魅力的诗人。

儒家的思想使李白积极入世,也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和几次投身官场走仕途的人生理想。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

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同样这种思想也表现在诗歌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与其说这是诗歌的魅力,不如说这是李白的人格魅力。

五、听评诵读,初识李白

苏轼说:三分诗歌,七分读。叶嘉莹说: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般在天上,一半在吟诵里。在天上那一半是不容易抓住的,诗无达诂。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多诵多读、熟读精思。今天我们就在享受诵读中一步步贴近李白。

1.学生齐诵本诗,教师点评。

2.师生共同欣赏名家朗诵。

3.学生点评名家朗诵,初步感受本诗节奏及复杂多变的情感特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六、解题

和谁?做什么?

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属古体诗。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李白用这样一个题目写出了自己的胸怀,也写出了时代的胸怀。

岑夫子,元丹丘,是李白多年的好朋友。元丹丘,是一个资深的道士,在李白的眼中,他是一个不会死的仙人。

七、体会本诗感情特点。

感情的大起大落是本诗一个显著的特点,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哪几个阶段的变化?诗人感情的基调是什么?

诗人感情的发展脉络:悲——乐——愤——狂

感情基调:悲愤

小结:这首诗感情大开大合,一会悲一会乐,拿出千金,与朋友共同欢乐。在友谊面前,这金钱算什么。李白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是及其不爽快的。李白是以国士自诩,而皇帝只是以文士待之。有巨大期待的人,就会有巨大的失望。所以这首歌一会感觉很失望,一会觉得前途依然很坦荡。这两种感情纠结在一起。这首诗有点消沉不高兴,但我们读的时候有解放感。越唱越读越兴奋。

第二课时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表达手法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①夸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空间上的夸张,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时间上的夸张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事说的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人生易老。

②比喻:借黄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