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预防中暑安全教育演讲人:日期:
CATALOGUE目暑基本认知急救处理方法日常预防措施高危人群识别0506宣传与教育机制特殊场景防护
中暑基本认知01
中暑定义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导致器官功能受损的急性疾病。中暑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等类型。定义与分类
发病机制热射病机制长时间高温暴露,身体无法有效散热,导致体温调节失衡,体温急剧升高,引发多器官功能受损。01热痉挛机制在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引发肌肉痉挛和疼痛。02热衰竭机制由于长时间高温暴露,身体过度消耗能量和水分,导致循环衰竭和器官功能损伤。03
热射病表现高热、皮肤干热无汗、意识模糊、抽搐等。热衰竭表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虚弱、皮肤湿冷、呼吸急促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热痉挛表现肌肉痉挛、疼痛,常见于四肢肌肉和腹肌,有时也可见于胃肠道平滑肌。临床表现
高危人群识别02
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高温影响。婴幼儿生理易感群体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体温调节能力差,易中暑。老年人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等患者,身体调节功能较弱。慢性病患者皮下脂肪较厚,散热困难,体温易升高。肥胖者
环卫工人长期在户外作业,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快递员频繁在户外奔波,体力消耗大,易中暑。交警交通指挥需长时间站立在烈日下,容易中暑。建筑业工人在工地上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环境温度高。职业暴露风险
环境影响因素气温高且湿度大,汗液蒸发受阻,易引发中暑。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散热不良,如车间、矿井等。密闭环境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容易引发中暑。直射阳光人员密集且空间狭小,散热困难,易中暑。拥挤环境
日常预防措施03
科学饮水原则保持体内水分平衡,避免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水中毒。少量多次不要贪凉饮冷,以免刺激胃肠道。饮温水出汗过多时,适当饮用含盐分的饮品,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适时补充盐分010203
适宜着装选择穿着轻薄、透气性好的衣物,有助于散热。浅色衣物反射阳光,有助于降低体感温度。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用品,保护头部和眼睛。轻薄透气浅色衣物遮阳防晒
作息时间调整中午时分阳光最强烈,应尽量避免外出,安排午休时间。午休避暑顺应夏季日照时间长的特点,适当早起晚睡。早起晚睡夜间温度相对较低,可适当增加夜间活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夜间活动
急救处理方法04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树荫下、走廊里、空调房间内等。用凉的湿毛巾敷头部、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处,或用酒精擦拭身体散热,同时给患者扇风,帮助散热。给患者喝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或凉开水,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以缓解轻度中暑症状。轻症降温操作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补充水分服用药物
重症送医指征患者出现昏迷、意识模糊等严重情况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意识模糊患者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且无法用常规方法降温时,需紧急送医。持续高烧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困难,以及心跳加快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医。呼吸急促患者出现严重脱水症状,如口唇干裂、皮肤失去弹性、尿量减少等,需立即送医补液。脱水症状
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等,可用于缓解轻度中暑症状。清热解毒类应急药品配置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可用于患者降温和缓解疼痛。解热镇痛类如黄连素、蒙脱石散等,可用于治疗因中暑引起的腹泻等症状。止泻类如地西泮等,可用于患者烦躁不安时的镇静治疗。镇静类
特殊场景防护05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补充水分穿着防晒衣物应急措施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10点至16点进行户外作业,尽量安排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随身携带足够的饮用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定时定量饮用,避免脱水。穿戴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同时佩戴宽边帽、太阳镜和防晒霜,减少阳光直射。如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寻找阴凉处休息,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户外作业规范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都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运动训练管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到阴凉处休息,并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或凉水。应急处理穿着宽松、透气、吸汗的运动装备,避免穿着紧身衣物和厚重运动鞋。穿着合适的运动装备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天气状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避免在高温下过度运动。合理安排运动强度
定期开窗通风在密闭空间内,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热源密闭空间内尽量减少发热设备的使用,如电脑、打印机等,以降低室内温度。使用空调或风扇在密闭空间内工作或居住,应使用空调或风扇等降温设备,但要注意避免冷风直接吹向身体。应急处理如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离开密闭空间,到通风良好的地方休息,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