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数学发现建立位值思想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人教版教材在新修订的一年级上册中首次设立了“10的再认识”一课。该课相当于十进制学习的起始课,对于促进学生感受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理解并运用十进位值制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在该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从而认识“满十进一”,感受十进制计数法背后的数学意义。
数学活动一:体验以10计数的优势
(一)初步形成以10计数的概念
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如图1)。
师:同学们,图上有很多小朋友在唱歌、跳舞。那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我们用1根小棒代替1个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
生:11个小朋友。
师:先数哪里?再数哪里?
生:先数外面一圈10人,再加上里面1人,一共有10+1=11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10个一组数数的简便性,为操作体验以10计数的优势奠定基础。
(二)操作体验以10计数的优势
教师请学生拿出学具袋。
师:学具袋里有多少根小棒?数一数,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们刚刚做了什么?
生:我把它们分成了两堆,一堆是10根小棒,另一堆是2根小棒,一共是12根小棒。
生:我用橡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还剩下2根小棒,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12根小棒。
师:你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了12根小棒。
教师隐去2根小棒,如图2所示。
师:请仔细观察这张图,上下两部分都表示10根,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上面的10根是散着的,下面的10根是捆成1捆的。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散着的10根小棒。
生(齐数):1根、2根、3根……10根。
师: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10个一就是1个十。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10的意义的基础上,再次借助小棒这个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使其初步体会“捆”和“根”之间的区别,建立“十”和“一”之间的联系,在初步的数学发现中感受以10计数的优势,体会数的结构和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
数学活动二:感悟位值产生的必要性
(一)初步体验,感知必要
师:现在,你能在计数器上把1个10表示出来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反馈,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如图3)。
(①左边7颗珠子,右边3颗珠子,共10颗珠子;②一条杠上直接拨10颗珠子;③左边8颗珠子,右边2颗珠子,共10颗珠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个作品的相同点:都是用1颗珠子表示1,10颗珠子就表示10。
师:如果1颗珠子表示1,那要表示100需要拨多少颗珠子?
生:100颗珠子。
师:让你拨100颗珠子,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对啊,这样好麻烦!(出示图4)请仔细观察这个同学的作品,他只用了1颗珠子来表示10,有谁能看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颗珠子就是1个十,就像刚刚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1捆一样。
师:看来这1颗珠子具有超大的魔力。那在这个位置(个位)拨10颗珠子呢?
生:这个位置上的1颗珠子表示一,10颗珠子就是10个一。
设计意图:11~20各数的认识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也是认识更大自然数的基础,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节点。一年级学生能较好地按顺序从1数到20,甚至更大的数。基于此,让学生经历1颗珠子表示1,10颗珠子需要拨10颗,100颗珠子需要拨100颗的思考过程,从而感受到只用计数单位“一”计数的不便,体会创造新的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由此,学生在真实的数学发现中,经历新的计数单位“十”的产生过程,学会用同一颗珠子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不同的数值。
(二)观察比较,数形结合
教师出示图5。
师:你更喜欢哪种表示10的方式?
生:我喜欢第①种。因为第①种更简便,只需要拨1颗珠子就可以了;而第②种需要拨10颗珠子,比较麻烦。
师:的确,1颗珠子表示10更简便。实际上,我们把计数器上1颗珠子表示1、10颗珠子表示10的这一数位叫个位,而1颗珠子表示10的数位叫十位(课件呈现“十位”“个位”)。
师:(板书10)这是10的书写,请仔细观察,你觉得它采用的是①号计数器的表示方式,还是②号计数器的表示方式?
生:①号。因为10中的1正好对应十位上的1颗珠子,而个位上没有珠子,所以写0。
生:个位上没有珠子,写0;十位上有1颗珠子,写1。所以①号是对的。
师:你们观察得这么仔细,真是火眼金睛!那么,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
生:不行,那样这个数就变成1了。
师:10和0~9这些数有什么不同呢?
生:0~9是用一个数字表示的;10没有用新的数字,而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用计数器表示10的方式,引导其发现在十位上用1颗珠子表示10会更简便。再从深层次的数形结合的角度,将抽象的“10”和相对形象的计数器结合起来,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受到:计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