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取证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的应用与建议
摘要:手机取证技术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发挥手机取证的最大效能,文章以典型案例为例,全面研究了手机取证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的现状、重要作用、立法现状和应用原则、应用场景等,并提出了及时高效采取保全措施、权衡利弊选择适宜取证方案、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5;DF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066-03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已深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然而,这一便捷高效的通信工具在为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利用作为实施经济犯罪的工具。手机上存储的大量个人信息和活动数据,为经济犯罪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留下了难以掩盖的“数字足迹”。如何从这些隐藏在手机设备中的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成为侦查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手机取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取证手段,为追查和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希望。
一、手机取证的现状
当前,手机取证技术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涉案人员日常活动轨迹、联系人信息、银行交易记录等关键证据,都有可能保存在手机存储设备中,为侦查机关收集固定犯罪事实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然而,手机取证技术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手机系统更新换代快,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层出不穷,给取证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另一方面,一些犯罪分子开始意识到手机存储的隐患,故意使用数据加密、云端同步等手段掩盖罪证,导致传统取证手段失效。
与此同时,手机制造商为保护用户隐私,在系统设计上加入了防护措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取证的顺利进行。一些应用程序的即时通信和聊天记录也无法完整导出,令手机取证面临巨大阻力。
二、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手机取证的重要作用
(一)手机取证能够带来有价值的侦查线索
经济犯罪案件由于犯罪手段隐蔽、作案过程缺乏物理痕迹,常常难以发现并固定犯罪事实。而犯罪分子的日常生活轨迹、交往关系以及相关资金流向等关键信息,却可能保存在他们使用的手机设备中。
通过手机取证,侦查人员能追溯到嫌疑人的历史行踪、联系人名单、上网记录等动态数据,在这些“碎片”信息中有可能发现突破疑难的线索。比如聊天记录可揭示犯罪预谋;通话记录能追查同伙下落;银行应用交易明细则直指资金流向。一些看似无关的小数据拼凑在一起,就能指引案件突破瓶颈,厘清事实真相。手机取证甚至能在案发后窥探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比如删除记录、更换设备等行为暴露了他们的疑虑和防备,成为定案的佐证。
(二)手机取证为经济犯罪案件定罪量刑提供依据
与传统实物证据不同,手机数据具有难以篡改、保存完整的特点,一旦经过合法固定程序,其作为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会大幅提升。手机聊天记录、通话明细等数据能直接证明嫌疑人之间的勾连,揭示他们的分工和作案过程。银行应用交易记录则清晰体现了资金流向,将犯罪所得与具体行为挂钩。此外,一些残留的文档、备忘录甚至能还原犯罪的全过程。除了认定犯罪事实,手机取证结果还可协助法院量刑。比如,通过手机记录可精确计算犯罪金额,以及犯罪活动的持续时间,从而准确认定案件情节严重程度。一些嫌疑人通过手机发送的自白信息等,也可作为从重量刑的参考。
(三)手机取证能够节约经济犯罪案件的办理成本
经济犯罪案件由于案情复杂、涉案人员众多、案值金额巨大等特点,传统的侦查取证手段耗费人力物力均极为昂贵。而手机取证技术的运用,则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这些花费。一方面,获取手机数据无需大量人员长途奔波,仅需将手机设备送至取证中心即可完成工作,减少了大量差旅费用。另一方面,手机数据的提取分析过程高度自动化,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庞大工作量,从而节省大量人力成本。
三、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手机取证的立法现状
当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手机取证的规定还显单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我国刑事证据有以下八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而手机数据是否属于“书证、物证”范畴,法条本身未作明确。一些地方性法规如《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对手机取证操作程序有所涉及,但缺乏高位阶的系统性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手机取证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数据取证手段,其合法性和规范性界限并不十分清晰。一方面,过于宽松的规定可能导致手机隐私遭到过度侵犯;另一方面,过严的限制又可能使侦查工作举步维艰。如何在保障个人隐私权和有效取证之间把握良好平衡,是困扰执法部门和立法机关的难题。但是,司法机关通常需要以涉嫌犯罪为前提,获得法院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方能对嫌疑人手机实施取证。
四、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手机取证的应用场景
(一)利用手机取证中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