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考查诗歌意象(物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和作品完成后志得意满的踌躇。(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答案】D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宣纸是中国手工纸中的翘楚。它纤薄柔软,却有着“纸寿千年”的盛誉;它看似平淡,却拥有被称为“永不泄密”的诞生过程。历代能工巧匠,但对其生产技艺都。其所带来的财富和商机使它自古以来便受到众多觊觎。根据可考材料,国外仿制宣纸的企图也。英国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之例,抗战时日本更是在皖南搜罗青檀树运回国精心种植。可从结果来看,移地仿制的“宣纸”无论是润墨性,还是拉力、光洁度都与真品有颇大差距。在饱受挫败后,日方也断了仿制的念头,直接向中国购买。宣纸的秘密真的如此深藏不露吗?宣纸专家告诉我们,如今不仅买到宣纸即可化验出成分,大致的工艺流程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宣纸已经“无密可守”。(①)其完美呈现依赖于精妙的手工操作,非长年浸润、耳濡目染不能习得,同时还有赖于独特泾县的环境。宣纸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前者适合生长在湿润的石灰岩质的“乌沙土”中,(②)。泾县正位于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以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为主,是二者的理想种植地。外地原料的品质均不及泾县。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那么,是怎样做到“永不泄密”的呢?②后者则由水温较低的山泉溪水灌溉且需沙质土壤B.①那么,“永不泄密”的玄机究竟在何处呢?②后者则需沙质土壤且由水温较低的山泉溪水灌溉C.①然而,“永不泄密”的玄机究竟在何处呢?②水温较低的山泉溪水灌溉着后者,且需沙质土壤D.①然而,是怎样做到“永不泄密”的呢?②后者则需沙质土壤和山泉溪水灌溉,且水温较低答案.B(A项结合前句的“乌沙土”,应先讲“土壤”再讲“山泉溪水”更连贯;C项句式与前句不一致;D项“需沙质土壤和山泉溪水灌溉”本身有语病。)18.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苦心孤诣讳莫如深层现叠出众所周知B.苦心经营闪烁其词层现叠出尽人皆知C.苦心经营闪烁其词数见不鲜众所周知D.苦心孤诣讳莫如深数见不鲜尽人皆知答案.A(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苦心经营:费尽心思去筹划安排某事。闪烁其词: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指不肯透露真相或有意回避要害问题。讳莫如深: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层现叠出:接连不断的出现,没有穷尽。数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此句没有“新奇”的语境。众所周知:许多人都知道。尽人皆知:所有人都知道。)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其完美呈现依赖于精妙的手工操作,岂非长年浸润、耳濡目染不能习得?同时还有赖于泾县独特的环境。B.其完美呈现依赖于精妙的手工操作,非长年浸润、耳濡目染不能习得,同时还有赖于独特泾县的环境。C.其完美呈现依赖于精妙的手工操作,非长年浸润、耳濡目染不能习得,同时还有赖于泾县独特的环境。D.其呈现的完美依赖精妙的手工操作,非长年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