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盘知识”:培育学生理性思维的关键资源
【摘要】理性思维是指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U盘知识”就是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处于就绪状态,可以随时被提取、随时被灵活使用的知识。分析学生理性思维在课堂把控、思维束缚、教学过程模糊等方面的缺失原因,充分开发“U盘知识”,研究培育学生理性思维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U盘知识”理性思维知识结构化
以前要存储一个文件,需要发送邮件或者存放在固定的电脑里,文件的再使用就非常不方便。而U盘的出现,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其小巧便于携带、存储容量大、性能稳定,方便及时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为了能够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的“U盘知识”,它会为学生提供理性思维依据,帮助学生把观察事物、分析数据、比较对象、综合运用、抽象概括等能力充分发掘出来,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一、“U盘知识”的概念
“U盘知识”就是在大脑中处于沉睡状态的,随时准备唤醒、可以调用的储备知识。“U盘知识”是学生已经存在的一种已有的积极的状态,对小学生的记忆、思维、推理、逻辑等能力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它具有时效性,也就是你随时可以取出来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U盘知识”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U盘知识”在学习中获得了深刻理解,形成了系统的网络知识结构;二是“U盘知识”在学习、生活中用途广泛,得到反复运用;三是学生在学习“U盘知识”时,因兴趣所在,倾注了个人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牢固的知识系统。
二、小学数学理性思维缺失的典型表现
(一)把控课堂——数学学习主体价值的缺失
通过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状态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价值的主要路径。现在课堂上许多教师大多是备课了,而没有“备”学生,也就是说教师把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完全预设好,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教师完全把控课堂,在一问一答中非常流畅地结束了一节新课,这就导致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教”的状态。这样尽管整个课堂流程会“一帆风顺”,但所有问题都由教师提供,所有过程都由教师规定、掌控,学生以后遇到相类似问题需要探究时,还能自主设计、创新提问、理性思考吗?这样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的学习主体价值流失,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流失,如何能够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呢?
(二)束缚思维——数学知识理性分析的缺失
一部作品的伟大在于:这个文本原点,在历史长河中具有意义生发的、无穷的可能性。每一代不同的读者,在自己身处的历史语境中,总是能够从这部作品中获取对自己当下生活的新的领悟。
不同年级学生处于不同的学科体验中,而且每个年级的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经历也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避免“一刀切”,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释放学生的天性,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做自己”。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学过程往往会抹杀学生的差异,以“大一统”方式展开。学生没有经过尝试、探索、思考,完全是步调一致的倾听者。这不仅没有释放学生的思考空间,反而将学生的理性思维束缚。
(三)模糊过程——数学课堂逻辑结构的缺失
一堂精彩的课对于教师来说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像现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算教师做了很充足的准备,还是会遇到措手不及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有清晰的思维,要精准把握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梳理整节课的脉络,这样学生的思维就算天马行空,也离不开这节课的主旨。这就如一串珠子,教师将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在或归纳或演绎的知识关联中相互照应。课程教学应当让学生充分地经历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体验才是深刻的。学生在课堂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应该允许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和谐音符”。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眼中只有目标,急于将课堂拉回到预设轨道。更有甚者,为追求结果一步到位,对学生进行前置告知,由此可能会导致学生思维浮于表面。如在教学“认识千克”时,学生如果要体会1千克的重量,需要准备许多的物品进行称重,才能在动手称一称的过程中充分感知1千克到底是多重;而有些教师觉得准备过多的物品比较麻烦,因此往往只让学生称一两样物品,甚至直接出示称重结果,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笼统,学生只能模糊地感知到1千克,缺乏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物品到底有多重”这个概念,会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对于物品重量的判断产生逻辑性错误。
三、培育学生理性思维的策略路径
(一)追击潜在性“U盘知识”
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成长、发展。追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探究事物,逼近事物的本质,把“U盘知识”从缓存状态释放出来。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选择提问对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