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12页
第1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核心考点复盘】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性:地域分布广泛、不同地域有不同特征;
一体性:中原核心、交流交融;
延续性:各地文明相继传承,如龙山文化传承大汶口文化;
本土性:中华文明是原生文明。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特点
地域分布:分布更广;(2)社会组织: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3)手工业:黑陶和玉器发达;
(4)生产工具: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处于铜石并用阶段;
(5)建筑遗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6)社会关系: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导致贫富分化,氏族社会逐渐瓦解。
3、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1)政治上,王权与神权、政权与族权(血缘)相结合;原始民主遗存对王权有制约作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土地国有、集体劳作;青铜时代、工商食官。
(3)文化上礼乐文化、早期“民本”思想萌芽、早期文化心理认同。
【跟踪训练】
()1.如图为龙山时代湖北石家河文化与河南王湾三期文化出土的三组器物,其中①组为石家河文化独有,③组为王湾三期文化独有,②组为二者均有但数量较少。由此可推知,该时期
石家河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陶器比较图
A.南北方文化的发展趋同 B.长江流域发展日益加速
C.北方文化发展水平领先 D.存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1()2.饕餮纹是一种神秘的纹饰,贯穿虞、夏、商、周四代。有学者指出,商周时期的饕餮纹(见下左图)的前身是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饕餮纹(见下右图)。这一观点可用于说明
A.传统纹饰艺术绚丽多彩 B.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C.良渚文化影响范围广泛 D.文明互鉴成就中华历史
(?)3.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使“乱臣贼子惧”的倾向凸显,如《春秋》中记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孔子以“克”字体现出正统当归属郑庄公,制服叛逆为“克”。《国语》等更是出现了“君子曰”的论史形式,如描写重耳逃亡过程,每遇事件,跟随臣子都会说出一番教诲之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史书
A.关注深化儒学的哲理性 B.发扬了严谨的考据学风
C.重视恢复传统礼乐制度 D.凸显了朴素的经世色彩
()4.《商君书·垦令》载:“訾(计算)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新获秦简资料的研究指出,秦制是在掌握纳税人实际耕作面积的前提下,先根据不同田地的形状和“什一”或“什二”的税率,计算出“税田”的面积,再根据税田的产量计算出应纳税额。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主要依据土地多寡征税
C.新兴地主阶级受到盘剥 D.国家治理践行法治公平
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核心考点复盘】
1、秦朝统一历史意义
(1)国家版图上,初步奠定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政治制度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民族关系上,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秦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和军务;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2)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地方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3)文书制度: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4)选官与考核: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
(5)法律制度:颁行秦律,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6)赋役制度:秦简有“口赋”或“户赋”的记载。主要包括田赋和人头税等,徭役繁重。
(7)基层治理:编制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县下设乡和里,基层形成乡里制度;建立什伍组织,相互监督。
(8)民族关系: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3、“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
(1)政治:①中央:从三公九卿制到中外朝制度、尚书台制度。
②地方:从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
③选官制度: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到察举制、征辟制。
④监察制度:从御史制度到刺史制度。
经济:①汉武帝的经济措施:盐铁官营、酒类专卖,改革币制,均输平准,编户齐民等。
②田庄经济: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规模大、经营范围广、自给自足。
文化:从抑制儒学到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促进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往来,远至欧洲,影响世界。
民族关系:通过设置管理机构、和亲、战争和屯边等措施,加强对边疆的治理。
社会治理:从《秦律》到《汉律》,乡里、什伍制度;编户齐民制度;以孝治国等。
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
医药: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