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青枯病》(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
中职农林牧渔大类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对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掌握了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常见症状类型以及简单的防治原理。例如,学生知道植物病害会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也了解一些常见的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但对于像花生青枯病这种具体经济作物病害的深入知识,如病原菌特性、发病规律等,学生尚未接触,需要系统学习。
能力水平
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学生经过一定的实训课程训练,具备了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切片、简单的田间调查方法等。然而,对于复杂的病害诊断流程和综合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较为薄弱。在思维能力上,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分析复杂的病害发生原因、制定科学防治方案时,需要教师引导和强化训练。此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以往的小组活动中有所体现,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小组任务中,协作效率和分工合理性仍有待提高。
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普遍对实践操作类课程兴趣较高,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对于理论知识,如果采用枯燥的讲授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学习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同时,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如果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但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需要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和提供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花生青枯病的症状识别:准确识别花生青枯病的症状是诊断和防治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花生青枯病在不同生育期,如幼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等,在植株根茎部、叶片等部位的典型症状表现。
花生青枯病的发病规律:了解病原菌的越冬场所、传播途径以及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如土壤质地、温湿度条件、连作情况等。掌握发病规律有助于从根源上预防病害发生,控制病害蔓延。
花生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重点掌握农业防治中的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化学防治中的药剂选择、使用剂量和施用方法,以及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和应用要点。
教学难点
花生青枯病与其他相似病害症状的区分:花生青枯病在发病初期,其症状与一些生理性病害或其他细菌性病害有相似之处,如叶片萎蔫等。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才能准确区分,避免误诊。
理解花生青枯病发病规律与环境、栽培管理因素的复杂关系:花生青枯病的发病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深入理解这些复杂关系,才能科学地解释病害发生原因和预测发病趋势。
制定科学合理的花生青枯病综合防治方案: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种植环境、花生品种和病害发生程度,灵活选择和组合防治措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方案。这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对比图片,第一张是生长健壮、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花生田;第二张是感染花生青枯病后,叶片萎蔫下垂、植株枯死的花生田。随后播放一段本地农户因花生青枯病大面积减产,损失惨重的采访视频。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和视频,大家能直观感受到花生青枯病带来的危害吗?如果你们是种植户,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病害危害和防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尝试寻找解决办法,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提出具体措施。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视觉对比和真实案例视频,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花生青枯病的危害。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12分钟)
1.教师活动
病原菌介绍:利用PPT展示花生青枯病病原菌(茄科劳尔氏菌)的显微镜图片、结构示意图,结合动画演示病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繁殖过程。详细讲解病原菌在土壤、病残体中的存活方式,以及通过雨水、灌溉水、农具等传播的途径。
发病症状讲解:展示不同发病阶段、不同花生品种感染青枯病的高清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从植株整体形态、叶片颜色和状态、根茎部特征等方面仔细观察发病症状。教师详细描述发病初期叶片的失水萎蔫、中午枯萎早晚恢复,后期叶片青枯状脱落,根茎部维管束变褐等典型症状。同时,将花生青枯病症状与花生根腐病、黄萎病等相似病害症状进行对比分析,强调区分要点。
发病规律分析:通过图表、示意图等形式,讲解花生青枯病的发病规律。阐述病原菌如何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在适宜的温度(25-30℃)、高湿度环境下,借助雨水飞溅、流水传播,从花生根部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