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0;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214-03
一、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谁能把握住数字化,谁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谁能引领数字化发展潮流,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数字化转型是指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推动企业组织形态、生产经营方式、产业结构、管理模式等多方面转型升级的过程。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国许多传统行业、传统企业都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如制造业的机器换人、服务业的智能化改造等。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种技术升级,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更新,代表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社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越来越多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工具,也推动了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从而产生了大量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商业模式。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对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正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给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财经商贸类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具备数字技术、数据分析、数据管理等能力。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够准确,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岗位群所需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进行准确定位,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数字化技能相关模块的内容,且有些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群存在脱节的问题,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育教学改革实效性不强,实践教学仍旧薄弱
教育数字化转型促使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由过去“以学科为中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阶段,转变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翻转课堂、情境式教学、项目任务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逐渐代替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虽有一定成效,但更多的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教学内容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学评价不系统、不完善,实操性不强等,尤其是实践教学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设施规划和投入上、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存在盲目性和跟风。有效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让学生无法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数字化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一是高职教师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的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社会对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知识更迭和技术革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数字化相关知识和实践背景的缺乏,数字素养和能力水平的限制,使许多高职教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达不到数字教育的标准,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无法灵活运用数字化教学理念和技术。
二是高职教师数字化教学工具运用不畅,许多高职教师对平台运用不熟、虚拟实训室操作不熟等,数字工具、信息技术无法融入教育教学中,因而很难培养有效的数字教育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三是高职教师缺乏数字化教育教学培训,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育教学培训时间不足、针对性不强,只流于形式,不注重实用,有些是培训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有些培训重理论,脱离企业需求,实践性较弱等等。
(四)缺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一是校企合作缺少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缺乏实质性的法律法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与企业缺乏深度的沟通交流,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少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
三是产教融合缺乏动力。产教融合需要以双方共同利益为基础,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不合理,难以形成合力,导致产教融合无法持续深入开展。
四是校企合作模式单一。高职院校主要以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产教融合,数字化技术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技能、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应遵循“能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