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托投资企业改革思路分析
——以中信集团为例
摘要: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信集团(CITIC),为我国打开了经济合作的大门。
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中信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其早期,荣毅仁作为董事
长兼总经理,为中信的建立和初步发展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其中包括商谈国外企业国内
投资和引进外资等。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CITIC为代表的信托投资企业的投资
思路,文中指出该投资思路与中国改革开放探索时期的要求相吻合。
关键词:中信集团,改革开放,外资
中信成立背景及取得的成绩
2009年是中国国际信托公司(今称中信集团,下文以“CITIC”代表)成立三十周年,
其初立之时处在特殊的国内背景下,我国刚刚调整经济部署,改革开放的局面刚开始形成,
国外人士特别是投资者对我国的形势了解不多,本文主要考述1979年中国信托投资公司
成立,荣毅仁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进行的颇多工作。CITIC自1979年10月成立至1981年2
月,CITIC集团接待了来自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达四千多人次。但实质做成的业务
很少,从1979年到1980年,达成的中外合资项目只有3、4个,不过这一年多的时间,
荣毅仁等的成绩不可低估。在成立一年时,《大公报》1980年9月14日一版头条刊文:
中国国际信托公司成立一年,签订六十多项合同协议书。截至1981年2月,中信已与外
国商洽谈合作项目百余起,有十几项已经或即将签订合同,六十多个项目已经签订协议书
和意向书。1982年年初,两年多来,到CITIC访问或洽谈业务的已有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
的七千余人次,已签订了各类业务合作协议一百五十余项(荣毅仁,1992)。在中信成立
五周年时,中信各级领导出访了亚、非、欧、南北美和大洋洲35个国家和地区,总计将
近1300人次;接待了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各界人士近2万人次。
由上述成绩可见,CITIC从成立起便积极拓展业务,在荣毅仁的领导下,逐渐打开了
局面。而这一时期公司的主要成就是,通过吸引和利用外资,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发挥
对国民经济的补充作用;同时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业务领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和创新,率先对外发行债券,开辟了多种融资方式,最早开展了融资租赁、海外投资、国
际经济咨询等业务,积极开展中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在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
用。在此期间作为CITIC领导人的荣毅仁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其卓越的见识和努力,
使得CITIC经过了最初的开拓期,逐渐走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这又与中国改革开放局面
的形成相一致。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对中信初期的创业,特别是荣毅仁在
其中的作用进行探析,有助于以史为借,探索中国特色的开发之路,并汲取荣毅仁经济活
动中可借鉴的积极因素。
中信的投资思路分析
本文主要依据荣毅仁在1981年3月22日——12月31日,这一期间的会见外宾情况
为中心展开,所依据的资料是第一手的会谈记录情况(下文简称会谈记录)。这一资料现
由原荣毅仁先生的高级助理高俭明女士收藏(高俭明女士在中信创办伊始即随从荣毅仁先
生出席了近乎当时所有重要的会见,并作了大量的记录,经高俭明女士授权,特以论文写
作使用,高女士正着手各自资料的整理,并计划以适当形式把这些重要的原始资料进行刊
布或更完善的收藏)。
中信集团在经过了第一二年的筹备和初步运行阶段,这个时期业务发展开始渐入佳境。
主要体现在外宾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以上是根据会谈记录整理出的1981年会见外国友人的情况。总计有33次,当然亦有
部分未载,而这些都是国内的会谈记录。荣毅仁先生到国外却未见类似记载。故这一记载
只能反映出荣毅仁先生1981年的部分会见外宾的情况,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与美
国客人有15次会见纪录;其他依次为德国4次、加拿大3次、日本与澳大利亚2次;英
国、新西兰、法国、阿拉伯、丹麦、挪威及中国香港地区各1次。大致可见,当时中美之
间的经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较为紧密。
在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宣布了合资法,同时决定成立中信集团(CITIC),这表示
我国打开了经济合作大门,但当时对外交往中尤其经济往来过程中,国外对中国的政策当
时还持迟疑态度,如1981年4月10日的会见,国外人士认为中国由于方针上需要解除合
同等等。作为对外开放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