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安全感视域下提升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信任他人、学会交往,并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部分学生存在“因过度自我而难以融入集体;对与己无关的事情不感兴趣;缺乏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等问题。分析后发现,除了学生个人性格因素之外,周围环境带来的“不安全感”也是重要的原因。如何解决学生因缺乏心理安全感而无法投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效率低下的问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他认为,心理安全感是个体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自信、安全和自由的感觉。实践证明,心理安全感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关键因素。一个有心理安全感的学生在开展实践探究时,通常会表现得更加积极、自信,也会有更好的参与能力、适应能力和更加开放的思维,从而更愿意接受新观点、新方法和新事物。事实上,学生是否愿意自由表达、信任他人,是否具有协作意识、自信心、沟通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目标达成度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都与心理安全感密切相关。
对此,教师应创设安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而后基于学生立场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关注学生的需求,营造安全的学习氛围
马斯洛认为,人的尊重需求分为内部尊重(自尊)和外部尊重(他人的认可)。当尊重与归属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就更容易追求自我实现。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且可塑性极强的关键期,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被看到、被听到、被认可。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个体差异,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接纳,由此产生持续学习探究、创造的动力。
(一)转变交流方式,营造自在氛围
课堂上,教师之所以会“听不见\学生内心的声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教师的权威性使学生养成了“听从”的习惯,害怕说错了被批评,由此形成了避免犯错的心理;二是学生担心暴露弱点而被同学嘲笑,因此不愿积极尝试。
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与组织上遵循自主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作出动态调整。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认,教师要帮助他们放下心中的包袱,做到真实表达。改变学教方式,是培养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关键。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安全、平等的环境:认真倾听意见“你是怎么想的?老师想听听你的看法”;尊重个性表达一“原来你是这样想的,你很会思考”;鼓励犯错一—“失败并不可怕,只是证明这种方法不行,你可以换一种试试”;等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尊重学生主张,强调学习自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教师关注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为学生创造性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全身心的参与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主张,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内容,并对其进行提炼。以中草药研究主题的确定为例,需要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后写下可以研究的主题,并将其呈现在黑板上。第二,学生充分讨论,对所有主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等作出有效分析。第三,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如,有学生看到“中草药的炮制研究\主题后,提出“这个研究主题范围太大,如果改成‘某种中草药的炮制方法研究可能会更好”的意见。学生交流后一致认为这个建议将研究聚焦于某一种中草药,切口小,更精准,降低了实践难度,对其他主题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有较大的价值。第四,学生从众多有研究价值的主题中,选择最想研究的一个或两个主题。这样,学习主题完全由学生生成。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从“害怕失败\转向\渴望探究”。
(三)聚焦真实需求,尊重学生立场
课堂上,教师不一定能回应学生的全部需求,原因在于:学生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教师难以兼顾;教师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看待学生的需求,想当然地认为“我想的就是学生需要的”。实际上,要想回应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就必须站在学生立场,对学生进行全面观察。
小组合作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开展方式,学生在确立主题后,会成立小组开启后续的学习活动。一般而言,多数学生都愿意与他人展开合作,但不排除个别现象,教师应予以关注。如,在“课外生活小调查\主题实践课上,学生按照所选主题或个人喜好成立小组。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孤零零地坐在教室一角,询问后才知道是因为他的实践主题与其他学生不一样。该学生明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