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ppt
文件大小:507.5 KB
总页数:4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4.48千字
文档摘要

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第1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损伤控制性手术是近年来创伤外科领域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理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Sone提出。现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已作为严重创伤救治的原则。它不同于常规手术,也不同于一般的急诊手术。第2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对危重的创伤病人进行应急分期手术:采用简单有效而损伤较小的应急救命手术处理致命性损伤;第3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经进一步复苏后再分期手术处理非致命性创伤。其核心是把存活率放在中心地位,而放弃追求手术成功率的传统手术治疗模式。第4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前期,当时Pringle、Halsted、Schroeder等分别报道了肝损伤后填塞止血和早期终止剖腹手术的方法,二战结束前,该技术一直是肝损伤的主要治疗措施。第5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1955年以后,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加之文献报道填塞术后组织坏死、感染及再出血等并发症,“填塞”不再作为主流外科技术而逐年弃用。第6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肝周纱布填塞技术又逐渐获得认可,并在某些严格适应症的病人中获得较好的效果。Feliciano等在1981年采用该技术治疗10例严重肝损伤大出血的病人,存活率达90%。第7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1983年Stone等指出,在大出血的病人,凝血功能障碍是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此时应快速结束手术,逆转凝血功能障碍,待病人生理状态缓解后再行确定性手术。第8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199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创伤治疗小组制定了腹部贯通伤病人“损伤控制”的操作规范,包括控制出血后迅速结束手术,持续积极的ICU复苏以及再次确定性手术,这是文献中“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首次报道。第9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1997年,Rotondo等对过去20年来采用“损伤控制”原则治疗肝损伤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所统计的495例病人中,死亡率为44%,并发症发生率为39%;合并肝外伤创伤的病人,死亡率增加到60%,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到43%;第10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两者相加,总死亡率为52%,并发症发生率为40%。由于既往的临床实践中,这群极危重病人的存活率为0。所以,尽管“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其原则仍逐渐获得认可。第11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这一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Gawande于2004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著文描述损伤控制性手术在战伤中的实际应用。一伤员在汽车爆炸攻击中,两下肢、腹部、右手、面部均严重损伤,在战地医院进行了初步处理,切除一损伤严重的下肢,处理损破肠管外置造口,对其余创伤进行包扎,后送德国美军医院继续进行复苏救治,再空运返回美国。第12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展过程伤后36h,伤员达美国WalterReed总医院,然后进行了分期手术治疗,最终伤员的左面部损毁,右手丧失,经腹部手术重建了肠管的连续性,一下肢在膝上截肢,另一下肢为髋关节解脱,伤残甚重,但他获得了生存。这是应用“控制损伤性手术”这一理念的成果。第13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controlsurgery)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