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主要CT表现:1、轻型的DAI在CT上可无明显异常所见,往往多显示为正常。2、大脑半球白质、尤其是在灰-白质和神经核-白质交界,以及胼胝体、脑干或小脑有非占位性出血灶(即:有单发或多发的小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cm)局部无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灶)。3、脑室内或脑室旁的出血;4、弥漫性脑肿胀;5、脑池及蛛网膜下腔出血;6、DAI晚期患者显示脑室扩大、多发软化灶,脑萎缩及脱髓鞘性改变。第30页,共4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CT诊断DAI的标准:Cordobes和Levin等提出后CT诊断DAI的标准:位于大脑皮-髓质交界处、神经元核团和白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或小脑的单发或多发无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灶(一般直径小于2cm)。第31页,共4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DAI在CT上见大脑半球白质、脑干有非占位性出血灶(即:有单发或多发的小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cm)局部无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第32页,共4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DAI早期在CT上见基底节区有单发的椭圆形(直径<2cm)局部无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灶,4天后周围水肿加重时出现占位效应。第33页,共4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急性硬膜下血肿伴DAI:硬膜下血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同侧弥漫性脑肿胀。第34页,共4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页,共4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命名: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ery,DAI)是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的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是重要的脑外伤类型之一。1940年物理学家Holbouxn从力学的角度曾提出了弥漫性脑损伤的剪切力概念。认为:不同质量的各部分脑组织,因惯性不同,突然的加(减)速运动可使各组织间产生相对位移,形成一种剪切伤。1956年Strich等通过对尸检观察,提出了脑白质剪切损伤的理论。以后很多学者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该病的病理改变的命名比较混乱,有脑白质弥漫性变性(diffusedegenerationofthecerebralwhitematter)、冲撞瞬发型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damagetowhitematterofimmediateimpacttype)、弥漫性白质剪力性损伤(diffusewhitemattershearinginjury)、急性脑外伤白质损伤(whitematterdamagefollowingacuteheadinjuery)和脑深部损伤(innercerebraltrauma)等命名。1977年以后Adams等多次报道了这种脑损伤死亡的病理表现,并于1982年命名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并沿用至今,并且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第2页,共4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发病率:发病原因:以交通事故为多,其次为殴打伤,再次为坠落伤。DAI的发病率较高,目前报道发病率不一。Adams等报道434例严重闭合性脑外伤的患者尸检材料,证实DAI者为122例,占29%。Blumbergs等报道80例尸检材料,其中DAI者为34例,占42.5%。Sato等报道为29%,French等报道为43%。以上的数值为重型乃至死亡病理检查所得,目前倾向认为脑震荡可能为DAI的最轻型,这样DAI的发病率可能远不止上述数值。第3页,共4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发病率:DAI在小儿的发病率较低,Graham等报道在致命性脑外伤中,病理诊断为DAI的小儿仅占4%。中村等研究表明,小儿颅骨硬度较低,难以发生剪切伤,故DAI较难发生。但另有报道小儿的脑质容易在颅内“转动”,故容易发生剪切伤,目前尚无统一见解,从临床角度看,DAI在小儿发生率低。第4页,共4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脑损伤的分类20年前基于病情的轻重和病理变化分为脑震荡和脑挫裂伤。后来进一步从病情发展先后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或脑挫伤、脑干损伤等)和继发性脑损伤(颅内血肿等脑受压所引起的脑损伤),这种分类至今仍使用。目前分类:Gennarelli等于1982年和1987年基于脑外伤病理生理学的现代概念,按照脑外伤发生的机理,从病变的范围将临床上的脑损伤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脑损伤两大类。第5页,共4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脑损伤的分类1、局灶性脑损伤(focalbraininjuery,FBI):主要是暴力造成局部肉眼所见到的表层脑挫裂伤,脑的各种血肿和所谓的“爆炸性”或“果浆样”颞额叶挫伤,或融合成脑内血肿等,主要包括脑的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