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科普知识:打破误解,科学认知
一、疾病本质与特点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性精神障碍,并非单一症状疾病,而是综合征。它会造成思维、情感、行为间的“断裂”与不协调,致使患者感知、理解、应对现实世界的能力受损。多数患者在青壮年发病,起病隐匿,从出现轻微症状到典型症状显现,可能历经数月甚至数年。
二、常见症状表现
1.?阳性症状:是精神功能的异常亢进,包括幻听(如凭空听到他人议论、命令声)、幻视,坚信被跟踪、迫害的被害妄想,觉得自己拥有特殊能力或身份的夸大妄想等。
?
2.?阴性症状:表现为精神功能减退,如情感淡漠、言语减少、对社交活动缺乏兴趣、生活懒散等。
?
3.?认知症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新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
?
4.?行为症状:行为变得古怪,如自言自语、无故发笑、冲动攻击行为或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不动。
三、发病原因探究
1.?遗传因素:遗传在发病中作用显著。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风险约10%;父母双方均患病,风险高达40%。不过,遗传并非决定一切,只是增加患病可能性。
?
2.?大脑神经生化异常:大脑内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功能亢进与阳性症状有关,谷氨酸系统功能缺陷则影响认知与情感调节。
?
3.?环境因素:孕期母亲感染、营养不良,童年遭遇虐待、父母离异等创伤,成年后长期压力大、失业、失恋等重大生活事件,都可能诱发疾病。
四、治疗与康复策略
1.?药物治疗:是核心治疗手段,需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原则。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阿立哌唑、氨磺必利等,能有效控制症状,且副作用相对传统药物更小。治疗分急性期(控制症状)、巩固期(防止症状复燃)和维持期(预防复发),患者必须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
2.?物理治疗:电休克治疗(ECT),对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严重消极观念或木僵状态的患者有效。
?
3.?心理与康复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情感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错误认知;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沟通模式;职业康复训练则助力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五、日常照护与社会支持
1.?家庭护理:家属要督促患者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鼓励适度运动。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耐心倾听患者心声,避免指责与批评。保管好药物,监督按时服药,防止漏服、误服或囤积药物。
?
2.?预防复发:定期带患者复诊,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识别复发先兆,如睡眠障碍、情绪波动、症状再现等,一旦发现及时就医。减少患者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必要时提前干预。
?
3.?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消除对患者的歧视与偏见。社区建立康复机构,提供日间照料、技能培训等服务,助力患者回归社会。精一科李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