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研究的单元关键课例学习路径优化设计
【摘要】单元关键课例是指在教材中占据单元核心地位的教学内容,承载着实现单元主要素养目标的重要任务。以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为例,通过对关键课例核心问题等内容的前测,精准把握学情,获得教学启示。在此基础上,借鉴UbD逆向设计模型,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设计契合特定学生的课堂学习路径。由此,为单元其他课时的教学提供思路,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单元整体教学,实现“单元—关键课例—单元其他课时—单元”的闭环。
【关键词】关键课例;学习路径;角的度量
单元关键课例通常指在教材中占据单元核心地位的教学内容,承载着实现单元主要素养目标的重要任务。以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为例,它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角的大小进行定量刻画,单元核心知识点包括角的度量单位、度量工具和度量方法,主要涉及量感、推理意识和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角的度量”单元共编排了“线段、直线、射线”“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等学习内容。其中,“线段、直线、射线”和“角”逐步明确了角的定义,“角的度量”又进一步为从定量角度精确地给角分类和画角奠定基础。因此,“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关键课例。
在“角的度量”一课中,教材先通过“下面两个角哪个大些”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角大小的意义。接着提出“大多少”这一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尺上的角对角的大小进行定量刻画,经历用非标准单位进行间接比较的过程。当学生仅凭原有认知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困惑时,适时引出“度”这一度量单位,进而介绍量角工具量角器,并教给学生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可构建如下学习路径(如图1)。
那么,这样的学习路径是否适合学生?如何对它进行优化?对此,笔者展开了前测,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把握学情,明确学习起点,为路径优化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含三个方面。(1)能够正确判断“哪个角大些”的学生比例是多少?他们采用怎样的判断方法?学生判断错误的原因有哪些?角的边的长短会影响学生对角大小的判断吗?(2)学生在定量刻画角的大小时会采用怎样的方法?是否会想到利用三角尺上的角?(3)学生对角的度量单位、度量工具和度量方法有怎样的认识?
一、精准把握学情:前测的实施与分析
(一)前测设计
如图2所示,前测题一共有三道。它以教材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下面两个角哪个大些”和“大多少”为基础,并增加了“比较边的长短不等的两个角的大小”和“描述直角大小”的相关内容,旨在探究角的边的长短对学生判断角的大小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直角概念的现有认知水平。
前测对象为绍兴市某区一所学校四年级某班级的45名学生。根据研究需求,笔者还对其中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二)测试结果与分析
1.关于角大小判断的正确性与理由多样性
对于前测题1,有35名学生能正确回答“哪个角大一些”的问题,约占总人数的77.78%。这些学生的判断依据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类型1:通过精确测量角度进行比较。这样判断的学生有9人,占总人数的20%。访谈显示,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已提前掌握了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类型2:使用“张开”“开口”等语言进行描述,或采用重叠法进行比较。采用前一种方法判断的学生有9人,占总数人的20%;采用后一种方法判断的学生有2人,约占总人数的4.44%。这两种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都已学过,但从采用这两种方法的学生占比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遗忘了二年级上册的相关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将“角的初步认识”和“角的度量”安排在同一学段的合理性。
类型3:借助直角进行判断。这样判断的学生有9人,占总人数的20%。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学习了如何借助直角判断钝角、锐角,如今有部分学生能自发地运用直角来判断两个锐角的大小,说明他们对直角概念有深刻的印象。
类型4:理由缺失,表达不清晰或错误。回答呈现这一样态的学生有6人,约占总人数的13.33%。
另有10名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哪个角大一些”。通过访谈发现,题目中所画出的角的边长对学生判断的影响极小,他们出错主要是因为对角的大小意义的理解不清晰,这可能与他们未能有效建立呈现角大小变化的动态表象有关。
2.关于对具体角进行测量的认识
对于前测题2,有15名学生能够正确以“度”为单位来刻画角的大小,约占总人数的33.33%;有14名学生能够以“度”为单位刻画角的大小,但测量度数有误,约占总人数的31.11%;没有学生想到借助三角尺上的确定角度或其他“非标准小角”进行测量。对于前测题3,则有33名学生知道直角是90度,约占总人数的73.33%。可见,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对“度”的认识仅停留在“度是角的大小单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