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我国民办教育机构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docx
文件大小:52.87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3.81千字
文档摘要

我国民办教育机构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

1前言

民办教育机构快速扩张的同时,由于目前相应的政策环境比较宽松、进入门槛较低、监管没有统一标准等原因,也显露出了其存在的种种弊端,民办教育机构实力良莠不齐,教学水平低下、师资力量薄弱却广招学生的问题屡见不鲜。民办教育机构乱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机构与家长、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教学质量究竟如何,一般而言,教育机构本身总是比学生和家长了解得更多,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学生和家长只能大致地去对机构的水平进行评估,这就造成了民办教育机构教学开办中存在了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我国的民办教育机构的相关研究已有诸多的文献。代蕊华(2017)认为所谓的教育机构实际上是在目前国际国内招生考试制度下提供一种补习教育,可以形容为是学校的“影子”。李曼(2018)通过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部分经验,提出可以通过加快立法、完善监管机制、引导行业自律等举措冲破当前民办教育机构的治理困境。丁亚东(2019)描述了我国民办教育机构从私有化走向市场化的过程,指出民办教育机构迅速崛起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朱梦娣(2019)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揭示了目前整个民办教育机构市场重利润轻质量,重招生轻师资、重短期回报轻持续发展的现状。方建红(2019)认为对于民办教育机构而言,比外部宣传更加重要的是内部品质的提高。

对于我国民办教育机构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于机构产生的原因、机构发展的现状以及机构教学监管的层面上,关于机构办学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构造解决平台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博弈模型,重新审视现有的监管制度,为进一步提高民办教育机构办学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3民办教育机构办学中的逆向选择

3.1机构办学过程中逆向选择形成的原因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某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受益而使另一方受损现象的产生,最终劣等品将有优等品驱逐出市场,整个市场产品平均质量下滑的现象。

为了更加一般化地说明民办教育机构中逆向选择的形成,通过借鉴“柠檬”模型来加以说明。假设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综合实力为Ω,此时鉴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只有机构自身了解Ω的真实值,而学生及家长是不得而知的。假设利益双方都是风险中性的,对双方来说,在没有签订购课合同之前,效用均为0,所以合同签订后所带来的效用可以认为是净效用。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从综合实力为Ω的教育机构可以获得的效用为u1(Ω),所需支付的学费为f,即净效用U1=u1(Ω)-f;对于教育机构而言,收取的学费收入为f,开办教学的成本为u2(Ω)即净效用为U2=f-u2(Ω)。

因为劣质教育机构的信用质量Ω=b;

3.2解决机构办学过程中逆向选择的有效方法——信号发送

由于信息不对称,教育机构与学生及家长之间存在这隐蔽信息的现象。由逆向选择理论可知,在均衡的条件下,只有劣质民办教育机构可以实现自己所期望的利润,最后致使优质教育机构不得不退出市场。为了解决这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方法之一就是让教育机构自发地向学生和家长发送包含其综合水平的信号。

假设学生及家长可以通过测验学生成绩了解到补习效果y,y为连续变量。优质教育机构与劣质教育机构在民办教育机构的市场上各占50%。优质的教育机构拥有良好的师资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而劣质的教育机构,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分散且安排不科学。所以,我们根据斯彭斯-莫里斯条件假设,劣质教育机构要想达到同等补习效果就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培训教师、改善条件等,相应所需付出的成本就相对较高。假设优质教育机构的补习效果要达到y水准的成本为C1(y)=yα,劣质教育机构的补习效果要达到y水准的成本为C2(y)=yβ(β=γα,γ为正整数)。

完全信息下,学生及家长完全了解教育机构的综合水平,因此可以根据教育机构的课程报价签订购课合同。优质教育机构得m元/单位效果,劣质教育机构得n元/单位效果(m>n)。

为了避免与家长在课程结束后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结果而产生冲突,只有优质的教育机构才能以较低成本频频发良好补习效果的信号,而劣质的教育机构则因为成本较高,从而难以发出这种信号。于是,学生及家长,可以通过信号发送频率及内容,推测教育机构的综合水平。那么这时会不会存在某些教育机构虽然知道无法达到学生及家长的预期水平,但还是铤而走险地发送虚假信号呢,我们大致可以假定为是没有的,因为在*y下,发送假信号的成本过高,这时信号发送机制对于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有实质性的意义。

4民办教育机构办学中的道德风险

4.1机构办学过程中道德风险形成的原因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