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现代服务业劳动任务群序列构建
【摘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现代服务业劳动列为十大任务群之一。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浙江省湖州市开创了“生态劳动”特色品牌,为现代服务业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以“建设家乡我参与”主题生态旅游劳动项目为例,可以使用“素养导向,确立贯通的序列目标;线索引向,构建一体的序列任务;任务取向,呈现多维的序列服务;成果指向,开展立体的序列评价”的策略,构建以主题生态旅游劳动项目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旅游服务,从而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现代服务业;劳动任务群;劳动项目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劳动课程内容设置成十大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这些项目的安排遵循“整体规划、纵向推进、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基本原则。作为十大任务群之一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满足社会组织或个人的需求。
2021年2月,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1]。该计划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现代服务业劳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保证劳动教育有效落地的关键途径之一。浙江省湖州市积极响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劳动教育的号召,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劳动”教育品牌。这一做法不仅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还提升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该做法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生态劳动价值观,使学生的劳动素养获得了全面发展。
正如加拿大学者富兰所言:“变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劳动教育改革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循环迭代过程中,劳动实践将会持续得到优化。本文尝试将生态旅游项目融入现代服务业劳动任务群中,以此构建生态服务劳动项目实施路径(如图1),以解决现代服务业劳动在实践中难以落实的问题,进而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素养导向,确立贯通的序列目标
《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特征,明确提出了现代服务业劳动的内容要求、素养表现(如表1)及活动建议,并以序列化的方式呈现。这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明确不同学段劳动素养的具体表现特征,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达到育人目的。[2]
在现代服务业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素养表现,同时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的培育。以“建设家乡我参与”主题生态旅游劳动项目为例,该项目自设计之初便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导向,其中还包括具体明确的发展目标,如表2所示。
在实施具体的生态服务劳动项目时,应细化发展目标,使其转化为具体且具有情境性的活动目标。为了系统地梳理这些目标,需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要点深入分析:首先,要了解该阶段学生在认知发展方面的特点;其次,要考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可能会用到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最后,要评估学生能否利用所提供的资源及个人经验实现预定的劳动目标。通过对这些要点进行探讨,可以使活动目标更明确,活动本身更具操作性。
以“建设家乡我参与”主题生态旅游劳动项目为例,该项目涉及“推荐景点”的任务。笔者将第二学段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实地感悟家乡众多的景点与美丽的生态环境。
2.学会对家乡的生态旅游景点进行分析、归类,并能设计宣传语,以不同形式进行宣传。
3.依据家乡特色,多角度挖掘典型生态景点。
4.在推荐家乡生态景点的同时,形成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的意识。
该任务也可持续推进到第三学段,目标则调整为以下几点。
1.能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搜集家乡的生态旅游资源,发现劳动服务需求。
2.能利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对家乡的生态景点进行分析、归类,并借助信息技术设计宣传语,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3.能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多角度挖掘典型生态景点,帮助游客解决遇到的问题。
4.在实地服务的基础上,提炼宣传家乡生态景点的创新做法,并向当地旅游部门提出生态旅游建议,真正发扬为家乡发展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活动目标和教学实践活动作一定的调整,从而让学生的生态服务素养获得提升。
二、线索引向,构建一体的序列任务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学科课程不同,劳动课程的实施重心不在于知识的传授或经验的简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