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法律科普面试题及答案.doc
文件大小:27.32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2.85千字
文档摘要

法律科普面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我国的根本大法是()

A.刑法

B.民法

C.宪法

D.诉讼法

答案:C

2.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A.因人而异

B.因年龄而异

C.人人平等

D.因精神状况而异

答案:C

3.以下哪种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A.着手实施犯罪

B.为犯罪制造条件

C.犯罪已经完成

D.犯罪未遂后的行为

答案:B

4.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答案:B

5.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其中,不需要当事人约定即可采用的是()

A.书面形式

B.口头形式

C.其他形式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

6.下列哪项权利属于人身权()

A.财产所有权

B.债权

C.肖像权

D.知识产权

答案:C

7.在民事诉讼中,一般实行()

A.原告举证

B.被告举证

C.谁主张谁举证

D.法院举证

答案:C

8.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A.30日

B.60日

C.90日

D.120日

答案:B

9.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78年

D.1982年

答案:B

10.以下哪项不是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继承人()

A.配偶

B.兄弟姐妹

C.子女

D.父母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罪刑法定原则

B.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答案:ABC

2.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包括()

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B.意思表示真实

C.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D.不违背公序良俗

答案:ABCD

3.以下属于行政处罚的种类有()

A.警告

B.罚款

C.没收违法所得

D.行政拘留

答案:ABCD

4.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导致合同无效()

A.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B.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C.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D.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答案:ABCD

5.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

A.平等权

B.政治权利和自由

C.宗教信仰自由

D.人身自由权利

答案:ABCD

6.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

A.拘传

B.取保候审

C.监视居住

D.拘留和逮捕

答案:ABCD

7.知识产权包括()

A.著作权

B.专利权

C.商标权

D.发现权

答案:ABC

8.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适用于()

A.审判人员

B.书记员

C.翻译人员

D.鉴定人

答案:ABCD

9.在行政诉讼中,被告负举证责任,被告应当提供()

A.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

B.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C.行政行为的合理性依据

D.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依据

答案:ABD

10.物权的种类包括()

A.所有权

B.用益物权

C.担保物权

D.占有权

答案:ABC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适用死刑。()

答案:正确

2.合同一经成立,就必然生效。()

答案:错误

3.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答案:正确

4.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灭的。()

答案:错误

5.一切犯罪行为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答案:错误

6.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答案:正确

7.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答案:正确

8.我国刑法规定,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答案:正确

9.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答案:正确

10.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

答案:正确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答案: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包括犯罪主体,即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如故意或过失;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2.简述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答案: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