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德”视域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
【摘要】劳动教育蕴藏着德育价值,在小学阶段实施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道德认知、磨砺坚强意志。在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切忌简单说教式教育,要身体力行,要用以劳育德的教育策略促进劳动教育,鼓励大家参加劳动。文章从“以劳育德”视域研究小学劳动教育策略,分析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小学德育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以劳育德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地指出,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近年来,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花溪小学在“以劳育德”的大视域下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积极创设“以劳育德”的主题环境,开设“以劳育德”教育课程,整合“以劳育德”的教育资源,探索“以劳育德”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及丰润的精神滋养,有效地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认同。
一、当前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以劳育德”的教育目标尚不明确,课程教育融合还不完善。我们分析了在“以劳育德”视域下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并为后文研究解决的策略提供路径。
(一)家校劳动教育观念错误
当前,学生升学压力大。许多教师与家长受升学率分数的影响,劳动教育观念产生错误导向。教育部门要求在小学开设的劳动课程,无论是课程设置、实施及教学评价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有的教师甚至将劳动项目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如罚学生扫地、擦黑板、打扫卫生等;有的教师则简单地把劳动教育理解为劳动技艺的学习,仅仅在课堂上传授劳动知识,在黑板上“植树”、在课堂上“耕耘、生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人认为将来人类的一切劳动都可以让机器人代替,不需要进行劳动教育。这样错误的观念严重误导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无法让学生经历必要的劳动教育实践。
(二)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稀缺
劳动教育重在实践。学校生源充足,班额超容,许多功能教室空间都被挤占,没有多余的空间用作劳动教育基地,加之社会、学校与家庭各个方面,都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各方教育主体还没有形成共建、共创、共享的意识,更谈不上机制的落实了。学生劳动实践难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入农场。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应对策略与实践路径
小学劳动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其他学校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融合起来,相互渗透在一起,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课程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与热情。学校应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以劳育德”课程体系,积极拓宽德育思路,提高德育效率。
(一)以劳育德,劳动赋能
劳动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也是造就幸福的不竭源泉。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训练学生的各项生活技能,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与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例如,我们结合学校美食节精心设计了“包饺子裹馄饨”这项劳动教育活动。饺子与馄饨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有关美食制作,其主要的目的并非只是让学生学会包饺子,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美食饺子与馄饨的相关历史,体会父母做饭时的辛勤劳苦。学生在“包饺子裹馄饨”这一活动中,能够充分体会包饺子裹馄饨的乐趣。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了各式各样的劳动技能比赛,各项劳动能力也在提高。到了高年级,他们再参加劳动技能比赛时,就可以应对自如了。
(二)以劳育德,劳动启智
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地提高认识、启迪智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大胆实践,不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更加活跃,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更为深刻、透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当前,社会虽已经迈入信息化的门槛,但是传统的具有体力劳动的形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还是会一直存在下去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知,要开设一些适合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且他们喜欢的劳动项目。很多学校开辟了传统养殖与种植园地,这些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场地。一方面,挖地、除草、施肥这些传统的体力劳动项目,还是很适合学生的;另一方面,对这些传统的劳动项目,还必须赋予其现代科技的含量,创设一些“面向未来”的劳动项目。如现代高效农业、智慧农业已成为推进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