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引领小学英语读写融合教学的新视角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同时读与写也是综合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阅读与写作有效融合,可以强化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文章基于多模态的教学理念从明晰思路、内化感知、延展阅读、走向生活四个方面,阐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读写融合策略。
【关键词】多模态英语教学读写融合
对于非母语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语言能力的习得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的输入,如阅读和视听,只有提供足够数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才有可能促进大量的优质语言输出。阅读与写作作为最主要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式,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作为最主要的语言教学形式,它的意义解读不完全是由阅读语言本身体现的,同时也可以由图表、角色扮演、内化感知、实践活动等非语言模态的表征来展现。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多模态教学逐渐被小学英语教师们采用。多模态表征的读写融合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兴趣,提升其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用能力,从而促进英语教学更高效。因此,笔者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炼了多模态视角下读写融合教学的四种策略。
一、抓住文本的“脉络”,明晰写作思路
英语写作,不是将语言进行简单的拼接和叠加,而是按照一定思维和逻辑关系进行有层次、有章法的叙述。而译林版英语教材阅读文本的结构也大多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语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文本意义及语言知识的交际运用的同时,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的脉络,从而提高语篇分析理解和话题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写前阶段(rehearsing)、写作阶段(drafting)和后写作阶段(revising)。写作时提供写作支架,对于意义建构有重要意义。阅读能力应围绕解码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如阅读技巧与策略等展开。那么,在写作之前如何训练学生厘清文本的脉络能力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对阅读文本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构,使得相关主题知识的建构可视化、明晰化,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写作思路参考,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如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7ProtecttheEarth,第四课时有个写作任务“Thinkandwrite”:“ToprotecttheEarth,whatshouldwedo?Whatshouldwenotdo?”文本第一课时的阅读素材很长,选取“Savewater/Saveenergy/Savetrees/Don’tusetoomuchplastic.”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基本都是按照“Weuse…to…”“Weshould…”“Weshouldnot…”的句型再分层次地阐述,教材的编写者思路非常清晰。执教教师很智慧,紧抓文本的脉络,巧妙地构建了思维导图,如图1,利用图片、符号、文字等多模态表征,将冗长的文本素材简单化、可视化,既帮助学生深入地整体把握并理解课文,又给此话题的写作搭建了清晰的写作支架,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话可说。
二、抓住文本的“角色”,在写作中内化感知
美国学者克斯雷曾指出:能够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在英语教学中能将学生置于具体的认知情境之中,让他们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并进入角色状态进行思考,从而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与能力。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编者也是出于此考虑,在文本人物的构建中,设置或选择了学生喜爱的多种角色,如课文Storytime板块中常见的同龄人Mike、LiuTao、YangLing等,经典童话故事中的Cinderellaandtheprince等,Cartoontime板块中设置的Sam、Bobby等,这些都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内化文本语言运用创造了条件,更是为学生的写作预留了激活思维想象的空间。如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4Seeingthedoctor,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通过对话“What’swrongwithyou?”“WhatshouldIdo?”等句型,学生在医生和病人角色中,真实感知和内化学习语言的运用,从而让学生在Thinkandwrite教学输出中,游刃有余。再如,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1Theking’snewclothes的Storytime板块,文本在“Ha!Ha!Thekingisn’twearinganyclothes!”后戛然而止,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却无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角色扮演,尤其是在体味感知出theking和theboy的角色语言、动作神态的基础上,仔细观察课文的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