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插图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docx
文件大小:40.9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3.69千字
文档摘要

插图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摘要】插图以其直观性、情境性、美育性等优势,已逐步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得到运用。文章根据当下新课改的要求,分析插图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其激发兴趣、解释诗词、梳理脉络、拓展联想等应用方式。利用好这些方式,可以让图画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更好的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插图古诗词教学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优秀的古诗词具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表达精简而意象鲜明等特点,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的思想文化熏陶,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因此,优秀古诗词进入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必然。新课改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由此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但这一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难度。在学习层面上,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阅历储备不够丰富,对文字的阅读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古诗词往往言简意赅,学生也难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在意义。在教学层面上,目前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与零散,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让短句变长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教师指出可以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意境,也有教师指出可以创设古诗词学习情境等,但这些方法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仍然不够直观。在教育的新趋势下,直观性、情境性、美育性的古诗词教学方式越来越受教师们的追捧。

(二)“兴发感动”的“诗教”思想

“兴发感动”是叶嘉莹先生古典诗词中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根源于《周礼》对“风、雅、颂、赋、比、兴”的阐述。叶嘉莹先生提倡要从“赋、比、兴”的基本含义进行理解。“赋”的感发力量来源于它叙写的句法、篇法的结构;“比”是“以此例彼”,“以”是用,“此”是这个,“例”是比,综合了比喻和比拟之意;“兴”则是引发、感动。古诗词的教学,一方面要注重吟诵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语言的美丽,品味诗歌独有的韵味,吟诵这一方法可行性强,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感受诗词的“温度”,一、二年级学生仍处在小学的起步阶段,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意象,发表自己的感受颇有难度。而图画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认识事物、了解地点、补充信息等特点,因此,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将图画与古诗词结合,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期改善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二、插图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一)插图具有直观性

插图具有一定的直观性。直观性的图画可以将古诗词中抽象的意象与概念转化为学生脑海中形象而具体的画面,这一点在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不充足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借助简洁的插图来辅助理解古诗词的抽象内涵。

例如,在教学《咏鹅》一课时,学生可能对“曲项”这一概念产生困惑。“曲项”言简意赅,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难以理解,而教材中的插图就起到了辅助学生理解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索、推测的形式从插图走进诗词,认识陌生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

(二)插图具有情境性

插图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一幅图画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情境,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营造独特的、简略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情境构建,使学生感同身受、轻松愉悦地学习,这也有利于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例如,在教学《画》一课时,学生对于《画》中的字词并无疑惑,但是读起整首诗来却难以理解,诗词中描写到“近听水无声”,但生活中的水流怎么会无声呢?教师以“同学们到亲戚家里看到一幅山水画”为基础创造一个简略的情境,以提问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想象建构出画中青山耸立,水流其间,繁花盛开,鸟嘻枝头的画面,正是画的逼真,才会有人想要“近听”水的声音。

教师通过对插图的简略描述,引导学生逐步自我建构情境走进诗词,品味诗词的内在含义与情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使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三)插图具有美育性

插图具有一定的美育性。蔡元培先生对美术作出过解释—图画,美育也,而其内容包含各种主义:如实物画之于实利主义,历史画之于德育是也。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旨在通过教育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使用图画辅助诗词理解的过程,是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等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审美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悯农》一课时,学生对农民辛苦劳作这一诗词内核缺乏同理心,没有全面认识到劳动的美丽。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农民辛苦劳作的插图,引导学生将自己做家务、班级值日时的感受迁移到插图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插图共情,可以让学生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与不易,促使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从而正确认识、理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