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x
文件大小:39.8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3.37千字
文档摘要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合一”一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张教师以学生为主、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生活化、实践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小学英语教学应用

“教学做合一”说明了教学、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实践性。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践行“教学做合一”的发展理念,突出做、学、教的关系,让教与学互动,解决教、学、做分开的问题。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与学分离,忽视学生诉求

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诉求是目前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与学分离的主要体现。小学生英语学习面临诸多难题,包括单词背诵难、句子理解难等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习惯性以赶上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目标为主,忽视了学生诉求,其结果是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逐步下降,学生英语学习诉求无法得到体现和满足。

(二)缺乏环境创设,学习存在局限

缺乏环境创设是小学英语教学时客观存在的事实。小学英语教学通常是以教材为主,教与学的互动是以教材为主,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而课堂上的环境创设也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明显高于听力和口语,因为课下环境中阅读与写作通过作业可以实现,而听力和口语并没有合适的环境来辅助学生练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缺乏听、说、读、写环境,会导致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薄弱,学习局限性较为明显。

(三)缺乏实践体验,学生基础薄弱

缺乏实践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问题,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实践让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无法与“做”相结合,突出表现为学生的英语实践主要以课堂为主,而在课下很少会有实践的机会,因此部分学生认为“英语无用论”。缺乏实践让小学生英语学习无法转化为实践活动,而教师的教学内容也无法通过实践体现实际效果和应用,因此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不理想,一旦受到外界影响或者学生个体思想变化,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会有所下降,这不利于小学生持续学习英语。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教学互动

“教学做合一”思想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与学的整合,对学生学习诉求和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做合一”思想,应坚持以学生学习需求为核心,做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并使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问题得到解决,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提高。

以学生为主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做好教学互动工作。以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2Let’smakeafruitsalad的教学为例,在Storytime板块中讲解的是如何制作沙拉,教师可以用“Doyouhave…?”的句式进行引导询问。在导学阶段,教师可以先以教材中的6幅图片为例设计情境,用视频的方式将6幅图片的内容进行展示,包括对话内容,以及人们交换水果的动作,如“Doyouhaveanybananas,YangLing?”“No,Idon’t.Ihavesomegrapes.”。教师可以在视频中展示两个人的对话和水果,快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学生平时生活中也有过交换水果的行为,通过观看英语视频,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还可以自带一些水果到课堂上,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内容。

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3Myday的Storytime板块中涉及时间短语inthemorning、intheafternoon、intheevening,然后教材中提供了getup、gotoschool、playfootball等多个短语并与时间对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是单词,要求学生完成以上短语学习即可,至于时间与内容的对应关系并不作为重点介绍,而小学生学习这部分时会带入时间,如“Igetupatseveninthemorning.”“Igotoschoolat8oclockeverymorning.”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图片中提取时间和单词对应的关系,转化为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指导,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实施生活教学,拓展学习空间

“教学做合一”思想与生活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做合一”思想,应注重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学和教师教提供环境媒介,丰富学生英语学习场景的同时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生活环境创设需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实现学习空间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