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8.1平均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P87.例1、例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现实生活的事例:在人数的不等的情形,比较总数不公平的问题下,让学生在解决这个公平性的问题过程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即平均数可以表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对一组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学生有较好的计算基础能准确的算出平均数,但对于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还是要加强的,因此在本课上以引导法为主,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起法、讨论法为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核心素养
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平均数,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2.在观察、讨论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间题的活动中逐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3.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知识链接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
(1)口算。
(2)平均分
2.小结,引出课题。
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前测,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小红收集了14个瓶子,小兰收集了12个瓶子,小亮收集了11个瓶子,小明收集了15个瓶子。
生2:小亮收集的瓶子最少,小明收集的瓶子最多。
师:观察的真仔细,根据收集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瓶子?
生:小明收集的瓶子比小亮收集的瓶子多几个?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生提不出来老师可提问: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借助学习单,用涂一涂、画一画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同学一起解决。
2、小组长汇报。方法一:(移多补少)实物展示:汇报学习单(把小红多的1个瓶子给小兰,把小明多的两个瓶子给小亮,这样每人平均都收集了13个瓶子。)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
生答: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
展示:移补过程
师小结:刚才通过移动瓶子的方法,把多的补给少的,这样就相当于平均每人都收集了13个瓶子,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先合并再平均分)
(14+12+11+15)÷4=52÷4=13(个)
生:我先求了4位同学一共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4个人,得到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
师:“14+12+11+15”“4”“13”各自代表什么?
生答:
师小结:像这样把所有的瓶子都合在一起,得到瓶子的总数,再除以4,也能得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为“先合并再平均分”。
(板书:先合后分)
总结: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你现在会求平均数了吗?
生答: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移多补少法:数量较小时使用比较方便.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平均数特点
师:今天,同学们用了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法,解决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瓶子,我们说,13就是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说慢点)
生答:
师:平均数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大小相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数13比最大值15小,比最小值11大,所以说13是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一个数。
出示: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它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师:现在你对理解平均数的特点了吗?让老师考考你?
过渡:一队同学表现得非常棒,那二队同学表现的如何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