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5.1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P58.例1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能够辨认三角形,并认识了一些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并从中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在活动中渗透认识三角形是继续学习和探索其它多边形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能结合已有经验探索图形的特征,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对三角形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再有,学生对三角形高的认识,不但要明确什么是高,还要感受并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依存关系,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新的认识。
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底和高的含义,能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概括总结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认识三角形的高,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
认识三角形的高,能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知识链接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
(1)说一说下面图形的名称
(2)找出图中的三角形。
2.小结,引出课题。
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前测,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二、
探究新知
教学例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初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屏幕放幻灯片)
师:在刚才的几幅图片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三角形。
师:你们认识了三角形,那如果让你们用小棒摆三角形,你会吗?
预设生:会。
师:需要几根?
预设生:三根。
师:也就是三条线段。
师: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学具袋,请从中拿出三根小棒,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过程。
师:老师这也有三条线段,看,是三角形吗?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慢慢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过程,你们能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吗?
预设生: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师:你说得真棒!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而且,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要相连。(板书)
2.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什么?
预设生:边。
师:三角形一共有几条边?
预设生:3条边。
师:每两条边的交点叫什么?
预设生:顶点。
师:三角形一共有几个顶点?
预设生:3个顶点。
师:仔细观察,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之外,还有什么?
预设生:3个角。
师:谁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预设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师板书)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候,认识过它们的底和高。(课件演示)
师:其实三角形也有底和高,你能试着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中作高吗?
(学生自己尝试)
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请你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画高的?
(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谁还画出了三角形的高?请举手。
师:请同学们想想,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预设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
预设生:可以画三条,因为可以从三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三条垂线。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例如: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
师:这就是顶点A,这是?(课件展示顶点B)
预设生:顶点B。
师:这是?(课件展示顶点C)
预设生:顶点C。
师:这个角叫角A,这个角就叫?(课件展示角B)
预设生:角B。
师:这个角就叫?(课件展示角C)
预设生:角C。
师:这条边我们称它为AB边,这条边叫?(课件展示BC边)
预设生:BC边。
师:这条边叫?(课件展示CA边)
预设生:CA边。
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先感知三角形,然后经过学生的仔细思考,自主探究出什么叫做三角形,接着探究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在教学高和底的活动中,通过回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和底,把知识迁移到三角形中,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的形式,得出三角形的高和底,接着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借此进一步强化了三角形的特征。
三、
课堂演练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
拓展延伸:
分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