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浑盖之争的“理”和“据”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浑盖之争的“理”和“据”》是四年级下册的反思单元。本单元的探究目标是“向科学家学习,对本学期经历的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评价”,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家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的过程,再回顾反思自己本学期的科学学习经历,从而意识到只有不断地交流分享、反思修正,科学才能发展。
本课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阅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浑盖之争的“理”和“据”》,分析我国古人围绕浑天说和盖天说进行的思考、论证和表达交流的过程,了解表达交流的主要内容及方式,知道基于事实证据、运用逻辑推理,即“有理有据”地进行争论是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观点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第二部分是“反思”,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本学期科学学习中是如何解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又采用了哪些方法获得大家的认可。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的发展需要研究者互相交流,分享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以及反思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并及时进行改进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真理。第三部分是“活动”——我们的科学回忆录,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科学研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研究经历,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同时学会主动与自我原有认知进行比较,学会自我完善和修正,从而提升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的能力。
2.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表达交流、反思评价意识及能力,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但交流方式可能较为单一,同时合作意识、规则意识还比较薄弱,“建议”可能多于“赞赏”,更多于“倾听”和“反思”。因此,还需要教师针对交流习惯、评价标准、规则意识进行培养训练。另外,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经历梳理总结整理为成果的能力依然有待提高,同样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观点时应该有理有据。
科学思维:反思本学期自己的探究经历,巩固常见的表达交流方式,提升反思评价的探究能力。
探究实践:反思本学期自己的探究经历,制作自己的“科学回忆录”。
态度责任:在撰写“科学回忆录”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的发展需要基于事实证据和逻辑推理的交流分享、反思修正。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观点时应该有理有据,培养实证意识和理性精神。
难点:反思本学期自己的探究经历,制作自己的“科学回忆录”。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表现程度
自评
互评
师评
☆☆☆
☆☆
☆
浑盖之争
知道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观点时应该有理有据,培养实证意识和理性精神。
能
基本能
不能
我的探究经历
反思本学期自己的探究经历,制作自己的“科学回忆录”。
能
基本能
不能
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一、(播放视频)
为什么日月星辰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昼夜变化?
二、学生讨论回答
这些问题从远古开始就困扰着世界各地的人们……那我国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学生活动1
交流讨论,分享生活中自己了解的日升日落的知识。
生:日月星辰会东升西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原因。
生:昼夜变化是因为地球朝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夜晚。
生:……
活动意图说明:从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激发探究欲望。
环节二:阅读
教师活动2
一、阅读56页至58页的阅读资料,说说你的收获。
二、阅读56页至58页的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一)你认为盖天说正确吗?为什么当时还有那么多人支持盖天说?
盖天说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天象,能大致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而且人们据此编制的历法还算准确,因此受到很多人支持。
(二)你怎样看待汉武帝的做法?
(三)扬雄被说服转向浑天说,他失败了吗?
二、小贴士
辩论要有理有据。“理”指逻辑推理,“据”指事实证据。
三、阅读56页至58页的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杨雄是怎样利用“理”和“据”的?
杨雄从理论上分析盖天说的观点,发现了问题。如果“天至高,地至卑”,则太阳永远高高在上,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的。但是事实是在山顶上观看日出时太阳是从水平面以下升起的。扬雄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说服人们支持浑天说的。四、小贴士
1、评价一个学说,不仅看它能否对实际天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还要看它能否对未来的天象作出明确的推测和预言,并且经得起事实的检验。
2、在这场浑盖之争中,双方一直保持着摆事实、讲道理的态度。
虽然浑天说已经被现代宇宙观所代替,但中国古代科学家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牢记。
五、想一想,我们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