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指向“五育融合”的小学数学儿童化情境创设.docx
文件大小:20.8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4.7千字
文档摘要

指向“五育融合”的小学数学儿童化情境创设

【摘要】“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苏教版新教材通过创设儿童化情境,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德智体美劳与小学数学课程相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教材的情境创设体现了四个特点:德育为先,滋养精神内核;智育为重,打造愉悦学习的课堂环境;美育为根,拓展育人内涵;体劳结合,培养健全人格。

【关键词】“五育融合”;儿童化情境创设;苏教版新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指导思想”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此即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五育融合”。苏教版新教材特别注重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将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机融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在创设适宜的儿童化情境、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等方面,新教材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本文以苏教版新教材为例,深入分析其情境中蕴含的“五育”元素,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样态。

一、德育为先,滋养精神内核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仅是口号,更是当前中国教育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从教育的基本规律出发,培养德性完整的人是教育的首要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前言“修订原则”部分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现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简要分析新教材如何通过情境素材有机融入德育色彩浓厚的重大主题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精神滋养和品德熏陶。

(一)情境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是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的行动准则。青少年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在教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德育的重要手段。

例如,苏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1~6的表内乘除法”单元主题图,以广场、公园常见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巨幅展架为情境背景,既体现了本单元的数学本质,突出了单元主题内容,也实现了价值观的渗透,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情境设计既关注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也观照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再如,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融入了《人民日报》报道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事迹——《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虽然重点在于新闻报道中计算问题,但也融入了阅读报纸的元素,促使学生通过了解“最美奋斗者”的事迹,深刻理解“美”的内涵,这样的情境设计无疑能够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

(二)情境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主题内容、形式等。在内容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涉及群体社会中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民族精神、民族艺术、文化符号、节日习俗等。[1]

例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六尺巷”不仅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智慧,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苏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6~9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就以“六尺巷”的照片(如图1)为素材,引导学生交流“六尺巷”的故事,让学生不仅了解生活中许多含有数字的地名,更在讲述交流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再如,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以“梅村书屋”为主题图,展示了人们在书屋中安静阅读的场景,营造了一种专注的阅读氛围,既具有“书香味”,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沉浸于三代同堂的“家”的氛围中。

二、智育为重,打造愉悦学习的课堂环境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数学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培养思维能力、引导价值观、塑造必备品格等方面。因此,智育成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追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学习并不是单一个体构建活动的产物,而是个体与情境互动并具身参与实践的过程。[2]30教材所创设的每一个情境任务,旨在让学生感悟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一)在情境中融入数学方法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理解数学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途径。例如,在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故事》的教学中,以经典历史故事为背景,提出了“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体重的?为什么这样做就能称出大象的体重?曹冲称象的过程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在操作实践中完成“我们也来称‘象’”的任务。在真实且有趣的情境任务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