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学科学习推进小学数学“五育融合”
【摘要】“五育融合”追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间的深度融合。小学数学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推进“五育融合”。教学实践中应突出:整合跨学科主题知识点,确立“五育融合”学习目标;组织深入探究体验活动,促进“五育融合”实践参与;聚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探索“五育融合”教学评价。
【关键词】“五育融合”;综合育人;跨学科学习;“土圭之法的故事”
“五育融合”作为国家培育具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旨在解决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综合育人难题,代表了当前教育理念的新方向和教育实践的新范式。“五育融合”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聚集、渗透、融通,创生出新的、复杂的教育育人机制,从而更有效、更多元、更全面地助力人的身心发展与完善。[1]
全面发展并非简单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相加,而是要求五育之间实现深度融合。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并明确指出,要“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即加强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各科课程标准均在课程内容上安排不少于10%的跨学科学习,以实现综合育人。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灵活迁移和应用知识,避免学习的抽象化,借助不同学科的视角,在社会层面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如何通过跨学科学习推进“五育融合”?以下将结合“土圭之法的故事”的教学实践,开展相关探讨。
一、整合跨学科主题知识点,确立“五育融合”学习目标
“五育融合”要求教师具备五育渗透的意识,自觉地将五育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育人思想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中。“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习目标,应以智育(知识)目标为载体,通过整合跨学科主题知识点,促进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关目标的实现。当然,并非每一项跨学科学习活动都需要确立“五育融合”的学习目标,而是应根据具体的主题内容有所侧重。
(一)分析真实学情,确定“五育融合”起点
“五育融合”的教学目标秉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育人要求,紧扣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生命素质融合发展的成长需要,是五育育人目标经由自下而上、由外而内地有效融合后,所形成的各类教学目标的总和。[2]17真实的学情是“五育融合”的目标起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增加了“土圭之法的故事”这一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查找、讲述及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度量时间的重要性,感悟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培育家国情怀。这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安排在第二学段(3~4年级)。如果从德智体美劳五育角度分析这一学段的学情,具有以下特点:从智育起点看,学生已经掌握年月日及四季等知识,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从德育起点看,学生通过阅读或者视频学习,初步感悟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农耕文明;从美育起点看,学生初步形成了对大自然中时间(如四季更替、月亏月圆)的神奇美感的认识;从劳育起点看,学生在家庭或学校参与社会实践中初步形成农业生产劳动的意识和习惯。这些都是学生开展“土圭之法的故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起点。
(二)分析主题内容,确定“五育融合”目标
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五育融合”目标。2022年版课标中的例55对“土圭之法的故事”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进行了详细说明,不仅阐明了此主题学习活动的目的意义,还对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提出了建议,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了解土圭之法、了解二十四节气、尝试“立杆测影”并观察变化。
根据2022年版课标实例的内容,从学科教学目标、跨学科教学目标等方面,确定了“土圭之法的故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五育融合”目标:(1)通过对中国古代运用土圭之法判别四季的了解,进一步感悟时间的意义和度量时间的必要性。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月、日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2)通过土圭之法及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和传说等,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依据太阳运动周期划分四季与节气并指导农事生产的智慧,感受度量时间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感悟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农耕文明,进一步感悟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美感。(3)通过“立杆测影”等操作和主题活动,能够积极参与活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参与劳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二、组织深入探究体验活动,促进“五育融合”实践参与
实践活动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五育融合”应凸显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现“五育融合”学习目标,可以从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