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活动中的表现性任务设计
【摘要】表现性评价是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表现性任务则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重要载体。在小学数学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表现性任务的内涵、特征,并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设计与之匹配的表现性任务。通过设计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具身体验型任务、体现数学知识与方法综合的问题探究型任务和凸显跨学科实践的融合创新型任务,使数学主题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主题活动;表现性任务;任务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课程教学改革迈入了素养本位的新时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新时代的要义。表现性评价是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表现性任务则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重要载体,好的表现性任务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在小学数学主题活动中,表现性任务具有怎样的内涵及特征?不同类别的主题活动可以和怎样的表现性任务相匹配?明确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依托表现性评价有效开展主题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一、小学数学主题活动中表现性任务的内涵与特征
表现性任务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内容,达成素养目标。
(一)主题活动中表现性任务的内涵
表现性任务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情境,同时将刺激材料以及相关信息或行动的要求一并呈现给学生,需要借助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回答的质量进行评价。[1]它是为检测学生在特定目标上的达成情况而设计的任务,旨在引发学生的表现行为,从而收集学生表现的证据,作为评价其学习情况的依据。[2]可见,表现性任务需要为学生提供劣构的问题情境,并依据评价标准,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表现进行评价。
数学主题活动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综合性问题,这与表现性任务的内涵一致。主题活动中的表现性任务应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主题活动中表现性任务的特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主题活动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因此,在设计主题活动的表现性任务时,应以问题解决为指向,使之具备进阶性、真实性、挑战性、建构性、开放性等特征(如表1)。
主题活动中,好的评价任务往往具备上述多个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开展实践。
二、小学数学主题活动中表现性任务的分类设计
数学主题活动包括三大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体现数学知识与方法综合的主题活动、凸显跨学科实践的主题活动。其中,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需注重具身体验型任务的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与方法综合的主题活动需注重问题探究型任务的设计,而凸显跨学科实践的主题活动则需注重融合创新型任务的设计。
(一)加强具身体验: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表现性任务
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具身体验型任务以学生体验为主要载体,让学生经历多样性、长程性的过程,通过具身学习,积累相关学习内容的经验。根据具身认知的程度,可细分为实感具身型任务、实境具身型任务和离线具身型任务。
1.实感具身型任务
实感具身型任务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亲自体验积累具身经验。这样的任务不仅涉及知识技能,还触及学生的直观认知,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在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创设真实的超市场景,让学生使用现金购买物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经历付钱、找钱的过程,对人民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由此,学生通过完成实感具身型任务,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的过程。
2.实境具身型任务
实境具身型任务通过学习情境的再现,引发学生的沉浸式联想与思考。在三年级“方向与路线”的主题活动中,教师播放校园中太阳东升西落的视频,请学生结合视频说说校园的东南西北在哪里。由此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使观察感悟与高阶思维形成有效联结。
3.离线具身型任务
离线具身型任务需要学生在完成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想象,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在四年级“转换思想”的主题活动中,教师播放“阿基米德测量皇冠重量”的视频后,请学生设计一个“测量1个苹果的体积”的实验,使转换思想进一步得到运用。学生在将类比推理的方法迁移到新问题的过程中,会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
(二)强化问题探究:体现数学知识与方法综合的表现性任务
体现数学知识与方法综合的问题探究型任务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问题探究型任务共有三种类型,从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