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实践的特征、标准及实现路径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实践是“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是数学学科、实践学习与学生三者和谐融合的综合学习过程。了解开展数学学科实践的意义需从特征分析开始,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及正确价值观念”的数学学科实践标准目标化和具体化,再依据标准从“目标与任务、过程与支架、评价与管理”三个方面设计小学数学学科实践单元的过程,从而形成数学学科实践素养育人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育人目标;数学学科实践;特征;标准;路径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的育人目标。学科实践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构建学科与育人之间的桥梁,解决学科育人的难题。然而,学科实践目前仍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一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缺少相关的经验,因而对其的理解尚显不足。对于“学科实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开展学科实践的标准是什么?学科实践如何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等问题他们还存在诸多不清楚的地方,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有效开展学科实践至关重要。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通过比较分析和实例研究,对小学数学学科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分析,期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分析概念,把握数学学科实践的特征
(一)理念比较,认识概念
学科实践的本质在于将“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行动的结合。目前,学术界对学科实践的定义存在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学科实践是一种学生作为学习共同体,像学科专家一样行动与思考的典型实践。如崔允漷提出:“学科实践是指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1]第二种观点是从学科实践的包容性角度出发,强调学科实践是一种基于学科文化并体现学科精神的学习活动。如余文森提出:“学科实践是学科(学习)的实践性与实践(活动)的学科性的有机统一,任何基于实践、通过实践的学科学习都是学科实践。”[2]第三种观点将学科实践视为一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科实践作为学习实践的价值。如徐鹏提出:“学科实践是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运用与转化学科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3]尽管这三种观点在视角和维度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围绕“学科+实践”的核心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中的目标与任务,小学数学学科实践可以理解为:指向数学素养培育,应用数学概念、技能、工具与方法,运用心理基础与操控技能,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学习活动。
(二)细化概念,明确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数学学科实践可以从“素养、学科、实践”三个维度来解释学习的“目标、内容与过程”。这三个维度构成数学学科实践的三大特征,形成了指向学科育人的综合学习新样态。
1.确定目标,指向素养
首先,从数学学科实践的过程维度来看,数学概念、技能、工具、思想方法等知识与技能并不等同于核心素养,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转化为核心素养。其次,从数学学科实践的学科特征来看,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与广泛应用性,需要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语言、数学思维与数学眼光”,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以下简称“三会”)。
2.解决问题,指向数学
数学学科实践的数学性既体现在实践的数学素养目标上,也体现在数学学科实践是应用数学概念、数学技能、数学工具与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上。应用数学的实践过程是基于现实大问题、解决大任务的挑战性学习,这需要学生具有持之以恒解决问题、追求真理的意志,以及愿意为之努力的学习意愿。而解决现实大问题的实践学习要经历同伴合作与分享过程,需要学生具有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共同成长的学习品质。
3.源自现实,指向实践
从学习者的行为分析,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而改造世界离不开人通过观察、思考与表达来分析现实世界。因此,站在数学学科实践的方式的角度看,它表明了数学学科实践的背景、任务、情境应基于学生现实,不人为创设脱离学生现实的虚假问题。然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学习问题具有整体性,解决问题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才能解决。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实践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其核心在于将数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锚定目标,确立数学学科实践标准
《美国州际核心数学课程标准:历史、内容和实施》提出了数学学科实践的八大标准。具体包括: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