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策略探析.docx
文件大小:22.46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5.21千字
文档摘要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策略探析

【摘要】课堂作业具有诊断学生学习效果、研判课堂目标达成度的功能。教师总结出生成性策略、纵向深入策略和横向发散策略三种课堂作业设计的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提升课堂作业的质量,充分发挥课堂作业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课堂作业;作业设计;结构化

课堂作业不是简单的课堂练习,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诊断学生学习效果、研判课堂目标达成度的功能,其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深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优化课堂作业的设计,提升课堂作业的质量,以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近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课堂作业设计的探究,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生成性策略

生成性策略是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产生新的学习内容的作业设计策略。这里所说的学习材料包含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前一课学习的内容及本课的预学素材等。通过对这些学习材料进行修改、增补、删减、替换等操作,能够生成为本课学习服务的新学材。常用的生成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巩固性生成策略

巩固性生成策略源于“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是广大教师最常用的生成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复习导入、巩固训练等环节提供的题目,虽然来源不同,有些来自课前预设,有些来自课中生成,但都是采用巩固性生成策略设计的。巩固性生成策略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范例也特别多,此处不再举例。

(二)诊断性生成策略

诊断性生成策略是基于对学生预学情况的诊断,以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走向为依据来生成作业的。因而这些生成的作业题目既具备诊断功能,又能够推动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总复习单元为例,为达到整理知识、建构网络的作用,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前预习作业,以分析诊断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数的基本概念出发,完善“因数和倍数”的思维导图。

基于上述课前作业,教师又生成了如下课堂作业,让学生能借此诊断自己的课前作业,调整并整合已有的对因数和倍数知识的理解。该课堂作业还可与课堂讨论、思辨活动等相结合,升级为课堂推演知识的载体。

借助课前作业中的思维导图,说说因数和倍数与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将课前作业中的思维导图进行整合,形成知识树。

(三)前探性生成策略

知识前探是课前作业的重大功能之一。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方法、规律,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先行进行探究(前探)。这样课堂上只需要在前探的基础上生成新问题,就能形成推动课堂深度学习的活动。

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前探性试题:“用自己的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鼓励学生在课前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与思考。反馈发现,学生形成了“数格子、底×高、底边×斜边”等解题思路。虽然这些思路具有“属己性”[1],并不都是正确的,但却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自己的感悟、理解和思考。

在学生前探的基础上,教师生成如下课堂作业。该题既为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给予第一次浅表性帮助,又使学生思维回归“转化、对应、探索规律”等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思路。

◆活动一:数一数方格纸上两个图形的底(长)、高(宽)和面积(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不满1格的按半格计算),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1)用笔简单描一下数的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为什么这么数,并思考哪种数法更便捷。

(2)通过数方格,你发现了什么?

二、纵向深入策略

在设计课堂作业时,教师可遵循单元结构化、课时结构化两大原则,实施纵向深入策略。

(一)单元结构化纵向策略

单元结构化纵向策略是基于单元整体设计课堂作业的策略,旨在实现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难度、作业类型、作业结构[2]120-187的结构化。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找次品”单元为例,教师采取单元结构化纵向策略,按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分两个课时设计了如下课堂作业。

第一课时课堂作业

◆活动一:探寻找次品的基本思路

1.有3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视作次品,请利用天平把它找出来(用分别表示这3瓶钙片)。

至少需要称()次。

2.从2个物品中找次品,只需要称1次;从3个物品中找次品,也只需要称1次。为什么物品数量多了1个,需要称的次数却没有增加?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二:探索找次品的一般方法

1.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1)“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可举例说明。

(2)你打算怎样找出这个次品?请把你找次品的过程用“符号+图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2.观察表中同学们经过探索得出的结果。

(1)你发现哪种方法需要称的次数最少?次数最少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2)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