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摘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人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一直以来,生活化教育理念历久弥新,一直表现出重要的教学指导价值与作用。同时教师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与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与生活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简化教学内容,并将生活作为教学资源,拉近生活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双减”政策的核心内涵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给学生减负增效,这是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针。其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出实际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一直都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与学习平台,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成长与完善自我,而且可以利用经验与情感,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桎梏,学会发掘生活中的学问,在实践教学中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秉持“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深八贯彻“双减”政策,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价值
“双减”政策实行除了要求促进教育公平,还要求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一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数学教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源自真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数学知识,总结数学概念,进而将数学知识学习和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从而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境,实现学以致用、为我所用,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意义
1.助力教师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尤其是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系统领会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依托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这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并寻求解决的问题。数学生活化的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之一。首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公式等,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打好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生活化元素的不断融入,可以促使学生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学习理论知识时,学生会根据概念寻找生活中相对应的原型;当生活实践时,学生又会根据具体生活原型去探寻相应的数学概念。这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2.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活动知识储备基础较薄弱。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但毕竟是遵循一定的数学知识认知结构,而且很多知识也是提纲挈领,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小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已经比较丰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他们熟知的生活之中搭建起一座桥梁,这个桥梁也就是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一)运用生活现象,优化课程导入
课前导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比较突出,尤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限制了其无法理解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通过巧妙地设计,依托生活化案例的引入,降低学习难度。通过生活化案例的导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并进入学习的良好状态,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发挥其对学生的诱导作用,将学生的实践认知、兴趣特长、游戏等内容与课程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导入效果。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一课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进行导入。首先,运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的座位俯视图,并以讲台为中心点,要求学生分别思考自身所在的位置。其次,选择两个同一方向且与讲台距离基本一致的学生回答,这时学生便发现,他们的回答是相同的,都描述了自己与讲台的方位关系与距离,但实际他们的座位却有一定的差异,由此便提出了疑惑与问题。最后,引入本课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