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大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谱系与实践进路.docx
文件大小:45.3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7.34千字
文档摘要

“三大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谱系与实践进路

【摘要】“三大文化”是涵育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综合考量数学的学科内容体系、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文化的继承创新发展等三个重要因素,从“主题形式与类型”“教材呈现方式”“使用方式”三个维度勾勒“三大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谱系。从“进课程”“进学材”“进课堂”“进空间”“进评价”等五个环节进行有效实践,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三大文化”内容谱系实践进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言中提出: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三大文化”)作为“有理想”学生的核心要义。

为了深入领会重要论述,践行课程理念,为小学数学课程涂上爱国底色、擦亮精神底色,需要考量数学的学科内容体系、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文化的继承创新发展等三个重要因素,梳理“三大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谱系,规范内容选择与应用的原则要求,勾勒实践的一般路径与策略。

一、“三大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谱系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各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全面系统地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落实《指南》要求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分析视角,形成“三大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三维谱系,即“主题形式与类型”“教材呈现方式”“使用方式”。

(一)“三大文化”内容的形式类型

“三大文化”内容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资源载体,从形式上来看,主要包括文本、图片、声频和视频等四种,在实际呈现时,既可以是单一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混合共存的形式。以小学数学学科的视角,从主题类型对“三大文化”的内容进行归类,大致可以分为几种(表1)。

(二)“三大文化”内容的教材呈现

以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共同编写的、2024年9月在全国部分省市统一使用的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为分析对象,新教材的内容板块包括“章头情境”“例题呈现”“习题呈现”“阅读材料”“评价与反思”等五个部分,其中“评价与反思”部分是学生脱离情境,对学习的结果与过程进行自评的板块,不便于作为“三大文化”呈现的载体。“阅读材料”部分的“你知道吗?”可以集中、系统地呈现中国数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突出成就。“章头情境”“例题呈现”“习题呈现”这三个部分均可以将“三大文化”作为数学知识的情境载体,采用图文并茂、图表结合的方法呈现。

(三)“三大文化”内容的使用方式

小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情境中完成。“三大文化”直接、有效的使用方式,就是作为问题情境出现。对教材中的部分情境进行重构式替换,将“三大文化”内容作为数学知识呈现的情境载体;对“三大文化”中的内容进行主题化设计、儿童化转译,使之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拓展内容、品味式阅读的文本内容、沉浸式欣赏的影视内容、问题式评价的试题内容;开展馆校地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场馆,让“三大文化”内容成为研学实践基地的课程。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真实的情境时,主动打破原有认知结构,调用已有知识元与有效刺激产生新的关联,促进新旧知识元之间产生新的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结构自生长式的迭代升级,此时有效学习才真实发生。

二、“三大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实践进路

“三大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并发挥其文化育人价值,需要从课程设置、学材编写、课堂教学、活动场域、实施评价等核心环节入手,发掘每个核心环节的内在诉求,尝试建构基于各核心环节的融入路径,最终形成“三大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立体式实践进路。

(一)进课程:课程实施从“局部”走向“全域”

1.面向全体:国家(地方)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数学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性,一直被认为不是课程思政主要学科、主要阵地,所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一线数学教师对“知识的传播者”与“文化的传播者”身份的认同度不尽相同。国家(地方)课程是行政层面推动落实的、面向全体(或是区域内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是继承、发展、创新“三大文化”的托底课程,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必修课程。国家(地方)课程是否高质量实施的第一评价标准应该是“三大文化”内容的有效融入与高质量运用,是文化自信的有效涵育,其次才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面向群体: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班级授课制下学校实施走班制,达成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特施教的重要路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