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让作业与课堂同频共振
【摘要】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载体和具体路径。文章提出探索“30+10”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明晰教学目标、精准推进活动、整体设计作业等环节,让不同类型的作业有机融入课堂各环节,与课堂同频共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于课后开展阅读等语文实践性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关键词】30+10作业进课堂同频共振
作业,自古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健全作业管理体制、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作业,成了“减负”政策落地的核心要点,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30+10”课堂教学模式,即“30”分钟讲课,“10”分钟作业,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时间及时练习,让作业不再是课堂的“外挂”,而是课堂的“内核”之一,从而促进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这里的“10”不是固定的时间与环节,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作业进课堂的理念。
一、作业进课堂的“三”必要
(一)落实国家政策的迫切需要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而“双减”政策更是明确指出“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还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可是,生字的识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理解能力的巩固等离不开必要的练习与实践,需要落实到笔上,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向40分钟要效率,让作业进课堂。
(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关键环节
虽然关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作业负担的政策已经出台几年了,但2021年6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督查组的监督报告显示,学生的作业负担仍然偏重,22%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报告仍有书面家庭作业,17%的中小学生报告书面作业总量超标,作业时间长、睡眠时间少等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让一部分作业进课堂,尤其是有一定要求、思维含量的,与课文教学密切相关的作业,以保证随堂练、及时批、当堂改,从而减少课后作业的时间。
(三)践行新课标“教—学—评”一致的有力保障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需要相互结合,这就需要把“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思考。作业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较直接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因此,作业设计可以逆向推进课堂教学,作业进课堂可以推动“教—学—评”一致性的节点呈现。
二、作业进课堂的“三”要点
为保障进入课堂的作业有质量,能为提质课堂、提升学生素养锦上添花,教师需要基于课堂教学的全局来思考作业,让课堂给作业留“时空”,让教学与作业“同呼吸”。
(一)教学目标要“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终点,也是作业设计的起点。教师只有清晰了一节课结束时学生应该“提升哪些能力”“学会做什么”等,才能保证清清楚楚地教学。为保证作业的价值、课堂的效率,在作业进课堂前,教师可以从三个维度出发,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为“教—学—评”一致保驾护航。
第一,立足教材。如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世界之初”,编排了《祖先的摇篮》《羿射九日》《黄帝的传说》三篇课文,单元的语文要素聚焦于体会想象的神奇,并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同时,还有一个阅读能力要求:默读课文,不要指读。
第二,基于课标。第一学段的语文学习重中之重就是“喜欢学习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进入二年级学期,学生已掌握多种识字方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对字形的细节部位的记忆、字义的理解、生字的恰当使用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
第三,把握学情。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低年级的教材特别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低年级的学生也爱想象,但他们善于天马行空地跳跃性想象,在想象的细致性、连贯性等方面有待立足于教材与课堂进行点拨引导。
基于以上分析,具体到课文,《祖先的摇篮》教学目标就可确立为:①认识“祖、陶”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生字,辨析“示字部”;归类识记动作类生字;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小节的问句;③积累“摘野果”“掏雀蛋”等动词短语,想象祖先在原始森林有趣的生活场景,于情境中体悟动词的准确性,并想象画面,仿照第2、3小结写一写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的活动。
目标紧扣文本特点和学情来制定,并考虑可测性,这样作业设计的方向与着力点就清晰了。
(二)教学活动要“精”
40分钟的课堂时间是常量,把作业引入课堂,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要为学习设计教学”。
如《祖先的摇篮》一课,紧扣目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