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胆想象,创造儿童眼中的奇妙世界.docx
文件大小:40.84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3.62千字
文档摘要

大胆想象,创造儿童眼中的奇妙世界

【摘要】文章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单元背景下开展习作教学。在本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试图顺应“利用习作例文,让方法落地;重视学生独特体验,让思维开花”的教学思路,提供学习支架,指导写作方法,调动情感体验,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获得表达的成就感和写作的乐趣,使语言的学习与建构有了真正的价值。

【关键词】习作单元学生体验习作方法教学策略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无论是课文还是习作都指向了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想象。在“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一人文主题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深度学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纵观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为学生感受想象的奇妙作好了铺垫,“交流平台”为学生如何展开想象提供了思路,通过“初试身手”鼓励学生进行想象的尝试和实践。两篇习作例文以旁批和课后思考题的形式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了思路。本单元的习作任务就是写一个想象故事,七个有趣的既定主题能顺势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而具体的写作要求则为学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习作单元为学生创设了运用语言的真实情境,学生更容易产生阅读与表达的需求,语言的学习与建构有了真正的价值。

一、勾连单元内容,体验想象之奇

作为习作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想象的奇妙。如何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从体验到实践就是本次习作课需要落实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在循序渐进中努力让学生获得言语“密码”,创作一个想象故事。

习作单元应该“整”教,教师要整体把握单元内容,让学生在培养习作整体意识的同时学习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各板块之间的联系,积极联系单元内容。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导读页名言,让学生初步感受想象的魅力;再带领学生回顾两篇课文并探讨,从而明确,想象可以延伸现实中已存在的事物,还能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指印画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准备好指印画并在课上交流,对于这样有趣的图画,他们有话可说并乐于分享。“接龙编故事”环节中,学生根据开头大胆创编情节,只要言之有理并说清楚即可。“初试身手”板块让学生在尝试中体会想象的神奇,也调动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利用习作例文,打开学生的想象思路。最后,通过习作表达,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教学中,教师要整体观照本单元内容,为学生大胆想象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验想象的奇妙。

二、研读习作例文,掌握想象之法

本单元的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讲述了想象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抽丝剥茧”,抓住两篇例文的“内里”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打开想象的思路。

《一支铅笔的梦想》一文围绕铅笔细长的特点,产生了一连串的想象。教学中,教师以“梦想串”为支架,提示学生既要关注每个梦想的结构特点,又要关注梦想的角度和内容。

师:铅笔的梦想可真不少!通过寻找,我们一起梳理出了铅笔的“梦想串”。(图1)

师:请你们观察铅笔的梦想串,说一说铅笔的几个梦想有什么特点。

生1:铅笔想变成的芽儿是细细长长的,花儿的茎也是细细的。

生2:豆角小小的,丝瓜长长的,它们都是细细的。

师:不管铅笔的梦想怎么变化,这些想象都是围绕着铅笔细长这一特征展开的。

师:要想把铅笔的梦想说清楚,你们发现小作者的表达奥秘了吗?

生3:在“梦想串”里,左边交代了地点,右边是铅笔在这个地方丰富的想象。

生4:每个梦想都先写铅笔来到了哪里,再写做了什么,用“知道我要做什么吗?”引出具体内容;最后都是以“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结尾。

师:铅笔的第六个梦想可能是走进学校,它要做什么?

生5:它的第六个梦想是走进学校。如:“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变成一根笔直的旗杆,让鲜艳的红旗能迎风飘扬。我还要当一会儿路灯,在黑暗里为路人照亮回家的路。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

师:旗杆和路灯都符合铅笔的特点,你很会想象。铅笔还会有哪些梦想?

生6:它的第七个梦想可能是奔向田野。如:“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我要长成金黄的稻谷,和我的伙伴们在秋风里荡起金色的麦浪。我还要深深地沉下身子,向辛勤的农民伯伯鞠上一躬。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

师:铅笔的梦想一定还不止这些,请你们展开想象,继续完成“梦想串”吧。

基于“梦想串”,教师让学生继续想下去,关于“梦想”的仿写设计也是有层次的,由易到难,有扶有放,在层层递进中使学生掌握表达的方法。

第二篇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颠覆常规思维,反着来想,创作出了意想不到的故事。教师紧扣例文有问有答的形式,设计了“问题链”,在“问题链”的推想中,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大胆与奇妙。教师既然习得了例文“反着想象”的方法,不如继续鼓励学生围绕“还有什么会有一只猫”这个问题想开去。

师:自己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