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边界探寻,创造家校合育的和谐境界.docx
文件大小:40.7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3.51千字
文档摘要

边界探寻,创造家校合育的和谐境界

【摘要】面对家庭、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家长和学校在实践中面临着困惑,导致边界越来越模糊,家庭和学校的权责也变得越来越不明晰。那么,家校共育,各自的边界在哪里,家校共育能否厘清权责边界,如何创造和谐的边界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认为边界误区主要有相互越界和推诿现象,构建家校合育的和谐境界就要进行边界探寻,在探寻中找到误区背后的原因,从而划定两者的边界,在清晰的边界后进行有效沟通,促成合育的新样态、新境界。

【关键词】家校关系边界探寻归因和谐境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次国家层面的立法行为,标志着“家庭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校合育”也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越发重视。

一、家校合育,边界误区

“边界”一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对界限的判断和界定。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近几年来,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家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家长也愈来愈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但随着家校之间的联系密切,边界仿佛愈来愈模糊。

笔者对所在学校及区域关于家校合育问题分别进行了家长和教师相关的匿名式问卷调查。在200份家长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5份认为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展得过多,有78份认为学生出现学业等问题时,学校存在推诿现象。在200份教师问卷调查中,发现有102份认为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教育、生活问题,有67份认为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不支持教师工作。

从问卷中不难发现目前呈现边界不清的主要有“越界”、互相“甩锅”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越位”

家庭教育侧重于个体性、单一性,而学校教育则具有群体性、社会性的特征,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近年来家长学历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越发重视,家长与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家校合育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有意或无意的用自己的家庭育儿观干涉学校及教师的管理观、教育观。教师无论是在选择教育方式上,还是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都是从全局出发,但部分家长过多介入学校教育,过多干预学校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授课方式、作业批改等,不仅让教师无所适从,很是苦恼,也让学生混淆家校边界,家校信任问题也面临严峻挑战。

2.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越界”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逐渐走进家校联系中,沟通方式从原始的家长会、家访拓展到QQ群、微信群、腾讯会议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家校沟通更加便捷,大大节约了沟通的时间,增加了沟通的效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让教育界各个部门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家校沟通群就变成了各种内容的学习群、打卡群、上传照片群……很多家长苦不堪言。让学生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让家长在育儿方面越来越专业,这些本是美好的初衷,却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或许是教育者模糊了家校合育的边界,导致联合共育的效能大大降低。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由于学生监护人和家庭成员的知识、文化、工作等背景不同,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家庭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不应过多干涉越位指导,而应做的是给予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推诿

与“越界”相反的极端是缺位现象,通俗点说就是“甩锅”、互相推诿,主要体现在学习和德性成长方面。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问题时,到底是家庭的责任,还是学校的责任,还是需要双方共同承担?学校认为原生家庭非常重要,学生的很多不良习惯是在家中形成的,家长未起到引导作用;而家长认为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学生出现问题,不应该是学校的责任吗?……这些家校合育的种种问题都在逐渐削弱其合力的效能,对教育生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二、家校合育,边界误区归因

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教育方式越界或推诿的现象为何层出不穷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站位不同

家庭教育具有独立性和个体性,而学校教育则是社会性和群体性的。在教学、活动、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家长和学校站的角度往往是不同的。如课间活动时,学生在操场上玩耍,若出现意外碰撞,学校站的角度具有全局性和统筹性,是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及时制止,而有些家长关注的点则是单一的。

2.期望值落差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庭对孩子的普遍期待,可大多数孩子是平凡而普通的,会犯错误,会粗心,会骄傲……而有些家长就会产生期待值落差心理,在归因时也不够客观,将孩子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学校。特别是刚入小学时,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校表现过于关注,期待过高,给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