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高一考试地理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A.6371千米B.6378千米C.6357千米D.4万千米
2.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天空中飘动的云B.进入大气层的陨石C.流星体D.待发射的卫星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黑子和耀斑B.黑子和太阳风C.耀斑和日珥D.日珥和太阳风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长短变化B.四季更替C.昼夜交替D.五带划分
5.下列岩石中,属于岩浆岩的是()
A.石灰岩B.花岗岩C.大理岩D.页岩
6.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7.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能B.太阳能C.大气运动D.水的三态变化
8.从赤道向两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呈现()
A.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C.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D.非地带性分异
9.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B.工业区C.住宅区D.行政区
10.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市场D.水源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以下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有()
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风化作用D.变质作用
2.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A.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B.磁暴C.极光D.地震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
A.适宜的温度B.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C.液态水D.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4.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
5.下列地理事物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有()
A.河口三角洲B.风蚀蘑菇C.火山D.峡谷
6.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
A.太阳辐射B.地面吸收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
A.自然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文化因素D.政治因素
8.城市化的表现有()
A.城市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比重上升D.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9.工业集聚的好处有()
A.共用基础设施B.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C.降低生产成本D.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10.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
A.生态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C.社会可持续发展D.文化可持续发展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4.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5.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少。()
6.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非洲。()
7.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8.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只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9.区域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也不同。()
10.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
答: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23小时56分4秒(1个恒星日);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365天6小时9分10秒(1个恒星年)。
2.简述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答: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量)、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海拔、坡向等影响气温)、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等。
3.简述商业区的布局特点。
答: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这些位置交通便利,人流量大,能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符合商业区布局的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原则。
4.简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这些因素综合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五、讨论题(每题5分,共4题)
1.讨论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共同承担责任;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
2.讨论城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