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NUMPAGES1
2012-2021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单选题
1.(2014·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周天子将宗族姻亲和功臣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保卫周王室。这一制度称为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2.(2014·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建立内外朝制 C.平定七国之乱 D.实行削藩政策
3.(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下列主张中,属于道家思想的是
A.“复礼”与“归仁”
B.“无为”与“自然”
C.“兼爱”与“尚同”
D.“变法”与“专制”
4.(2013·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分邦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附益之法”
5.(2013·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6.(2013·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伴随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与地方???②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③皇权与相权???④皇帝集权与宦官干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3·北京西城·高一期末)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
A.大禹 B.成汤 C.周武王 D.秦王嬴政
8.(2014·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春秋·公羊传》记载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话,反映了西周时期的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9.(2016·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均田制
D.郡县制
10.(2014·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A.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11.(2019·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实行了禅让制度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度
12.(2013·北京西城·高一期末)“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这句话反映了西周时期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13.(2020·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史记正义》采用条目加注释的形式对《史记》进行解释。“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据此推测其所注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14.(2013·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如图为“秦阳陵虎符”,铜铸,纵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的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军队调动,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无误,才能生效。该铭文中空缺的字应是
A.丞相 B.皇帝 C.太尉 D.廷尉
15.(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亦称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可见,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
A.各国改革 B.民族交融 C.技术进步 D.思想繁荣
16.(2020·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A.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17.(2020·北京西城·高一期末)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B.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
C.古城内外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制作精美的玉器
D.考古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18.(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史记》中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由此爆发了
A.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赤眉起义 C.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
19.(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 B.工商业和城市繁荣兴盛
C.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D.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20.(2017·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公元前127年,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