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专题07 诗歌鉴赏【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docx
文件大小:468.3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3.55千字
文档摘要

PAGE1/NUMPAGES7

专题07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中“空山”的意思是“空寂的山野”。

B.“竹喧归浣女”中“竹喧”的意思是“竹子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

C.“随意春芳歇”中“春芳”的意思是“春天的花草”。

D.“王孙自可留”中“王孙”指诗人自己。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空山”,是说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烦扰,没有人居住,环境十分清幽恬静。

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以动衬静,突出夜晚山居景象的清幽宁静。

C.颈联写人的活动:竹林里传来说笑声,那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莲叶忽然摆动起来,那是有渔船划了起来。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诗人愿意留下来。

3.下列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颈联通过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C.尾联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诗人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淳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玉簟”的意思是“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B.“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裳”指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C.“云中谁寄锦书来”中“锦书”泛指书信的美称。

D.“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月满”的意思是“满月”。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含,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下列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之后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消除的。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胸臆,诗人面对秋景思念故乡,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表明诗人难以入眠。

D.本词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感虽表达哀婉缠绵,气却不流于颓靡。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B.上片秋景之黯淡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非常契合;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

C.词人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为思乡怀旧步步铺垫,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