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文件大小:774.2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1.78千字
文档摘要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在朗读中感受雪域高原壮美景色。

4、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雪域高原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这是大家熟悉的《长江之歌》,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一格拉丹东雪山。

(板书:所至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2、播放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3、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交流,你从视频中见到了怎样的天地?

二、默读课文,理清“所至”

1、请默读课文,正音,勾画重点词语

2、勾画出作者的游踪。

交流:

第1段: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格拉丹东,安营扎寨……汽车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第3段:在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第4段:把车停在冰河上……

第5段:在砾石堆上四面张望……

第6段: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沿冰河接近冰山……

第7段:一个人蜷缩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第10段:置身于冰窟……

第12段: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

第13段:他们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第14段:又挣扎去砾石堆)

三、小结

游记要写清楚自己的游踪。本文作者移步换景,立足点和观察角度在不断变化,交待了行走路线。

(板书:游踪:立足点、观察角度)

第二课时

一、跳读课文,找出“所见”

1.圈点勾画文中相关语句,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各拉丹东有什么特点?

(格式:从课文第……自然段第……句,看出各拉丹冬有……的特点)

2、朗读,交流。

①雪峰高大雄伟,气势磅礴,雄奇壮美

②天气变化无常,寒冷,风雪弥漫

③冰山、冰塔林晶莹夺目,静穆洁白

(板书:所见??见天地???所感??原始之美)

二、速读课文,理解“所感”

1.在各拉丹冬的旅程中,作者经历着巨大的苦痛和生死的考验。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

(寒冷,高原反应,缺氧,冻疮,高烧乃至外伤骨折这样的厄运接踵而来。)

2、为什么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①体现她的乐观坚强的意志

②侧面写环境艰险

③表达作者对自然的敬畏

3、作者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①详略得当。最初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写得较详,到驶过冰河写得较略,最后进入冰塔林写得最详。

②写景时,有联想、想象与思考。

4、她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感悟?

第1段:“黧黑的骨骼”、“刀削一般”、“雕塑感”(表现了各拉丹冬的壮丽)

第5段:“统领劲旅”、“奇美令人眩晕”、“卖弄”(表达震撼,对自然的敬畏)

7一11段:尾椎骨受伤,“一个人蜷卧在冰山脚下”、“置身于冰窟”,感受到“琼瑶仙境、静谧的晶莹和洁白”、“最漂亮的模样”,“小小的我蜷缩在巨人之发下”。“世界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作者始终陶醉在自然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也有对生命的理性思考。我们每一个人如沧海一粟般渺小。)

(板书:见自己苦痛之美)

13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坚冰之下的流水正是长江,是雪域高原雪域人民顽强与坚韧生命的写照。凝结力量,奋勇向前,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

15段:“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作者怀着对自然对雪域高原热爱、敬畏和崇拜之情。)

5、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在这场精神之旅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天地大美,人在其中,让我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为勇敢的探险者而感动。

(归纳:见众生?永恒之美)

三、分层作业

1、摘抄优美语句(C等生)

2、老师写了一首小诗,期待课下你们尽情挥洒,超越老师!(A等、B等生)

《致各拉丹冬》

走近冰川,我感受着生命的源泉;

拥抱冰川,我凝望着无言的雪山;

融入冰川,我深感着时空的转换。

这古老冰川,

是你孕育了中华民族,

是你给予了我们生命之源!

流云婉转,与雪峰擦肩;

流水轻盈,与风声相伴。

你巨人般白色披肩的浪漫,

或升腾、或穿越、或飘逸、或旋转…

我的五脏六腑随你在银色的天边

用尽全身力气望着民族的血脉高喊!

2、课外阅读《藏北游历》全书,增进对藏北、西藏的认识。(A等生)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