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古诗新唱”的融学科教学实践
【摘要】古诗作为人音版《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学段均有涉及。开展“古诗新唱”教学,将吟唱、诵读、表演、创造等活动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丰富音乐课堂。为了解决当前“古诗新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从情境、活动、展示三个维度出发,将古诗文化与音乐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音乐;古诗新唱;文化传承;融学科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古诗内容作为人音版《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学段均有涉及。开展“古诗新唱”教学,将吟唱、诵读、表演、创造等活动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丰富音乐课堂。然而,长期以来,“古诗新唱”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教师教学时往往采用朗诵法,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评价标准单一低效,不利于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文化内涵,无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从情境、活动、展示三个维度出发,将古诗文化与音乐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以“境”通意,多维度理解文化
教师可以“境”通意,创设多元化的情境,唤醒学生对古诗意境、词曲内涵的感知,营造有韵味的“古诗新唱”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古诗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领会古诗意境,初步了解文化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绪。古诗多以各类意象表达情感,教师在开展“古诗新唱”教学时,可通过意象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从歌曲、意境、节奏中探索文化。
例如,在歌曲《咏鹅》的教学中,可以先用谜语竞猜作为引入,谜面为“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学生兴趣高涨,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接着,教师播放《咏鹅》的歌唱音频,以音乐意境为辅助,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节奏。
学生发现,第一段曲调中,三个“do”音重复使用,紧接一个四分休止符。这个组合展现出儿童发现鹅的惊喜,体会了儿童的顽皮、可爱。第二段一开始就提高了五度,曲调流畅,多在高音区回旋,充分表现了儿童看到鹅的兴奋、快乐,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诵唱组、绘画组、表演组,传递热爱动物的精神文化,培养喜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二)解读古诗意境,深入探析文化
古诗的节奏是学生感知旋律、探索文化、理解情感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自然的声律节奏进行朗读,抓住逻辑重音,了解独特的情感,让意境通过声音传递,以此培养学生表现古诗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歌唱素养。
例如,歌曲《春晓》抒发了诗人对烂漫春光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喜爱之情。授课时,教师将歌曲《春晓》的音乐节奏和古诗的韵律结合。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三)串联生活情境,鉴赏品味文化
音乐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词的音乐内涵。教师可以从关联生活入手,勾勒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从多角度鉴赏古诗文化。
例如,歌曲《游子吟》以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母子之间的动人情感,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带领学生鉴赏其中的文化。基于学生对母亲在灯下缝补衣服的场景较为陌生的事实,教师先创设了类似的情境:你即将出远门参加一场比赛。临行前,妈妈认真地帮你整理行李。她反复确认,生怕遗漏了某样东西。学生代入情境,深入体会母爱的伟大。之后,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游子吟》,让学生通过聆听分析其在音区和形式上的不同。学生发现:第一版的旋律音域较低,像在对母亲低声诉说自己的心事;第二版的音域较高,旋律行进由高到低,表达了对母亲强烈的感情。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用古诗表达情感,感受到音乐、古诗、文化、生活相互交融的关系。
二、以“动”思韵:多方式传达文化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深度挖掘音乐教材有效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能力。活动是吸引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肢体律动、主旨新编、情境体验”等活动,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悟。
(一)肢体律动,初步表现文化
肢体律动是感受古诗节奏、情绪、旋律意境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古诗新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跟随诗词节奏、动词提示等,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表现古诗中的内容。
例如,歌曲《但愿人长久》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教师在教学时从对诗入手,即出示上句,让学生对出下句。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引导学生跟随古诗节奏创编律动动作。对于“把酒问青天”一句,可以将胳膊上扬,做“问青天”的姿势;对于“我欲乘风归去”一句,可以做交叉步转身的动作。在肢体律动中,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表现古诗的内容。
(二)主旨新编,探索主题文化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