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规模宏大的古蜀王族墓葬,300多件种类丰富的随葬品,188件历经千年仍然金光熠熠的青铜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座迄今为止四川省内发掘出的战国时期最高规格的墓葬——新都战国木椁墓,感受古蜀文明末期非凡壮阔的王者气度。
01
与盗墓贼擦肩而过的瑰宝
1980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今新都区)马家公社村民修整晒坝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木椁墓是一种墓葬构造形式,在土坑内用木材构建长方形或方形椁室,将棺木放置其中,流行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墓葬平面近方形,长10.45米、宽9.2米,坑壁基本垂直。椁室东西长8.3米、南北宽6.76米,结构宏大,全部由楠木构建,用34根长枋和12根短枋叠砌而成。椁内分出棺室和8个边箱,结构宏大,十分罕见。
当考古人员打开墓葬,映入眼帘的是空空如也的墓室和凌乱不堪的椁室,显然所有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这座墓葬已被盗掘。
正当考古人员为此惋惜不已时,却峰回路转,意外地在椁室底部发现了一个因位置隐秘,得以幸免于难的腰坑。保存完好的腰坑内积满了清水,随着清水慢慢排出,一件件青铜器也缓缓露出真容。大家惊喜地发现,这些青铜器通体金光闪耀,仿佛就在昨日刚刚铸好,没有一点锈蚀,这在之前的墓葬中是十分罕见的。
展厅里的“马家王气”
经统计,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共出土300多件随葬品,主要发现于椁室和腰坑中。椁室被盗严重,但仍残留百余件器物,包含印章、带钩、弩机、雕刀等铜器,耳杯、弓、零散木件等漆器,豆、罐、釜等陶器,其他还有料饰、水晶珠、方形玉饰、核桃、兽骨等。这些器物与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有关,甚至是墓主人曾经使用过的器物,依据功能的不同被分别放置在九个厢室中,只是被盗墓者扰乱了位置。
腰坑因为位置隐秘,保存完好,出土192件器物,其中铜器188件,包括敦、豆、缶、盘、鉴、甑、甗、匜、勺、鼎、壶、罍、编钟、三足盘、豆形器、釜、鍪、匕等数十种器型,大多为乐器、容器、兵器、工具等,其数量为2、5或5的倍数。
腰坑是殷商时期中原流行的一种墓葬结构,在墓底中央、墓主腰部下的位置挖出的小坑,通常殉牲,较高级的墓葬腰坑还会殉人,在商代大量贵族墓葬中使用,春秋晚期开始减少。
而战国时期的蜀地依然使用腰坑,充分反映了当时古蜀和中原文化上的交流融合,虽彼时蜀地还保留着这一文化属性,但埋入腰坑的物品已变为青铜器。腰坑中出土的青铜器,摆放整齐、数量有序,大多数器型均为5件为一组,体现了蜀人“尚五”的礼制,因此很可能属于“礼器”范畴。
02
千年不锈:青铜器防腐之谜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青铜器,都是厚重庄严的青绿色,为何新都战国木椁墓出土的青铜器偏偏金光闪耀、光泽夺目呢?
其实,因青铜器主要由铜、锡、铅等金属合金构成,且铜的含量最高,刚刚铸造好的铜器呈现出金黄色或玫瑰金色。因此青铜器又称“吉金”,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
而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青铜器与土壤、水、空气、微生物等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各种颜色的锈蚀物。最常见的锈色就是青绿色,这是由铜绿造成的。铜绿是在青铜器表面形成的一层致密的氧化物层,不仅具有保护作用,能减缓青铜器表面的氧化速度,还赋予了青铜器独特的青绿色外观。
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出土的青铜器之所以呈现出金色,就是因为它们没有被锈蚀。经过研究分析,专家们认为这些青铜器之所以能够千年不锈,主要得益于墓葬中独特的防腐条件。
一是靠近木椁外壁周围有着厚约3米的青色膏泥,这些膏泥是两千多年前陶瓷器物的专用土,分子结构非常紧密,从而让木椁墓有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保持恒温、恒湿。
更关键的是,腰坑打开时装满清水,隔绝了氧气,经检测发现,清水中也不存在氯离子,避免了与青铜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铜绿等锈蚀物。
可以想象,当年这批随葬品在和墓主埋入地下以后,很快耗尽微薄的氧气,最终使腰坑处于一个恒定的缺氧环境,让锈蚀和腐蚀就此停止,也最终得以在两千多年以后,让今人见到它们最初的样子。
03
古蜀王气:墓主身份之谜
拥有规模如此宏大的墓室以及成组的陪葬品,这座大墓主人的身份将是何等尊贵?
马家大墓出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礼器、兵器、用器、乐器一应俱全,是迄今为止四川境内出土等级最高、种类最多、组合最全的战国铜器群。每种器物要么5件,要么2件,似有一定规律。
其中,虎斑纹三角援青铜戈、战国饕餮纹铜戈、战国虎斑纹铜戈、战国曲柄铜戈、战国铜斤等文物,均为5件一组。此外,还发现5件一组的青铜鼎以及铜罍,这在古蜀,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五”,在蜀人的信仰中有着独特的涵义,《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开明立,号曰丛帝……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帝也”。
另外,同时出土的一枚青铜印章上,还刻了一种西周礼乐中使用的乐器——铎(duó)。而铎,正是古代用以宣布国家政教法令和下达武事命令的器物,也是权力的象征。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