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传统村落印记了我国古老乡村和家园的肇始与兴旺,见证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肇始复兴,保留了村第家风的延续传承,也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延续了世代连绵的族群文化。但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差异、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进行,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凋敝与消亡的危机,逐渐衰落甚至消失,带来诸如劳动力流失、古建古遗迹损毁、古文化后继无人等问题。截止2022年底,金溪县拥有位列江西省占比第一的传统村落数量,且历史风貌和古遗迹保存较完整,且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为地方及周边带来示范效应。因此,防止传统村落消亡凋敝、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开发研究尤为必要。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政策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适时合理的、明确详细的扶持政策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设纲领。国务院2022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产业带动乡村发展,深入推进乡村各产业融合,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和电商等产业,这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为了对传统村落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2012年国家首次启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实施,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系统调研和保护。同年,住建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202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公布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按照“一村一档”建立完善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并于2023年9月底前完成挂牌工作。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法规,江西省、贵州省和云南省等地相应地设置了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的保护体制,为传统村落保护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金溪县传统村落概况
金溪县39座传统村落按其现存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程度差异分为应急抢救型、整体保护型、活化利用型三类。其中活化利用型传统村落即在村落既有古建筑、村落格局等资源保存完好情况下,在村落已有明确建设规划的纲领下,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再利用,通过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带动村落活化,对原留存资源的“查漏补缺”后,加强遗留古迹的修缮和保护,拓宽保护资金来源渠道,使原有的古传统村落开发保护和利用效益达到最优化,且已经具有较为成型和成熟的活化利用模式的类型。这一类型的传统村落数量较少,但潜力巨大,是金溪县要重点经营打造的具有引擎和案例示范型的传统村落。此类村落以双塘镇竹桥村、左坊镇后龚村、大坊荷兰创意村、合市镇游垫村等“1.0版-4.0版”活化利用样板村为典型。这些村落之间距离较近,集聚效应较好,被地方政府和各部门所肯定并报道,已形成地方上具有一定产业效应的传统村落群。其中,竹桥古村因其已被打造为4A旅游景区而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需要重点剖析。
竹桥古村保护与开发研究
3.1竹桥古村概况
竹桥古村最初建于元末明初,地处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城北约10km处,北距龙虎山景区,南临大觉山景区,济广、抚吉高速和206、316国道临村而过,交通通达度高,属于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古村面积约2.8km2,坐北朝南,有200多户村民聚居在此(图1),主要为余姓聚居村落,素有“天下余氏,千年竹桥”之美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不断加强,竹桥古村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竹桥古村的开发与保护得到进一步发展,2009~2010年依次被评为国家级和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配合网红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第四期拍摄,并登上《最美古村落》公益榜单,2018年成功获得“4A级景区”称号,2020年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称号,遥遥领先于其他传统村落。
图1竹桥古村村落整体布局无人机航拍影像(2019.8)
竹桥村保存有明清时期风格,格局比较完整,赣派建筑成片的古建筑150余个,以及古祠堂100余座、明代牌坊8座、清代牌坊30余座、古民居1万余幢。古建筑之一的文隆公祠,位于竹桥古村西侧,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现上下堂已倒塌,只有中堂尚存,两边建有裙屋,三栋一排,连成一体,建筑面积达600m2,内有大小10个天井,其结构之复杂可见一斑。古建筑之步云公祠坐落在村直街中段,砖木结构,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面宽14m,进深23m,建筑面积322m2,保存完好,是20世纪30年代赣东北红军主力红十一军驻地及苏维埃农民运动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