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经验到多元表征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新教材中新增了“10的再认识”一课,该内容被编排于“10的认识”之后,“11~20的认识”之前。对此,一线教师可能会心生疑惑:为什么要对10进行再认识?需要再认识哪些内容?如何有效实现再认识?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现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通过9再加1就是十,体会十的表达与1~9的不同是在新的位置上写1,这个位置叫十位,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个十用数字符号10表达。”可见,“10的再认识”有助于学生巩固对10的认识,并能从新的视角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10,体会“十”作为新的计数单位的价值,感受10这个符号所体现的位值制。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十”与“一”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感悟计数单位“十”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使学生初步理解并建构十进制,为进一步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积累活动经验和相关知识。
基于对“10的认识”和“10的再认识”相关概念建构的整体思考,笔者对本校一年级共88名学生进行了前测(以一对一口答的形式展开)。
【前测题目】
1.数一数小红花的数量。
2.看一眼,哪一堆大约有10个“〇”?
3.换1张“10分”的积分卡,需要()张“1分”的积分卡。也就是说,()张“1分”卡等于1张“10分”卡。(若学生回答时遇到困难,则出示实物提供帮助)
4.请选一种学具表示出“10”。(提供的学具包括:圆片、小方块、小棒、皮筋、计数器等)
【前测结果】
上述四道前测题指向不同能力的考查。通过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能够了解学生对10的整体认识水平。具体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前测结果表明:学生能够认读10并理解10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并能结合实物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但缺乏对“1个十”和“10个一”之间关系的抽象建构。总体来说,学生对10的理解停留在数数层面,对其作为计数单位的感知不够深刻,缺乏位值概念,不知道计数器上1颗珠子所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10的再发现
师:乐乐在超市买了很多东西(如图1),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这些物品各有多少?
生:铅笔左边有10支,右边有3支,一共有13支。
生:数鸡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一盒有10个,两盒有20个。
师:再来看看其他两样物品分别有多少。
生:1个1个数,蛋仔玩具有10个,棒棒糖有13根。
师:同样是13个物品,为什么大家一眼就能看出铅笔的数量,棒棒糖却不行?
生:铅笔中有10支已经事先数好了,而棒棒糖就有些杂乱。
生:鸡蛋也已经10个10个数好了,所以数起来很快。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样把10个物品看成一组的吗?
学生举例。
师:生活中,人们习惯把10个物品看成一组,如中性笔、小包纸巾等,这样又清楚,又方便。
师:看来,10这个数很不一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再次来探索下这个不一样的10。(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聚焦物品的个数,设计快速看图数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引导学生对比相同数量的不同物品,使他们发现按“十”计数,数起来既清楚又方便。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按“十”计数的例子,激活他们的生活感知,使他们进一步体验把“十”看作一组计数的约定与优势。
二、任务驱动,10的再创造
活动一:辨析“10个一”和“1个十”
师:你能把这个不一样的10用学具表示出来吗?(要求:同桌合作,用小方块、小棒或计数器表示出心中的“10”)
学生操作。
师:大家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表示10。有用小方块表示的,也有用小棒表示的。(出示图2)它们表示的10,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上面一排的10是乱的,下面一排的10是整齐的。
生:上面一排的10是1个1个分开的,下面一排的10是合在一起的。
师:上面一排是1个1个摆的,摆了10个,可以说成10个一。下面一排的10是合起来的,可以看成一组,也就是1个十。10个小方块为1组,就是1个十;10根小棒合成一组,也是1个十。它们都表示10。因此我们可以说:10个一就是1个十,1个十里面有10个一。(板书)
活动二:辨析“10颗珠子”和“1颗珠子”
师:还有两名同学用计数器表示出了10(如图3),你们看得懂吗?
生:第一张图中,右边放10颗珠子,就是10。
生:第二张图中,左边放1颗珠子,也是10。
生:1颗珠子只能表示1,怎么会表示10呢?
生:因为这1颗珠子在十位上。
师:1颗珠子怎么表示10?十位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十位?就请“智慧老人”来帮我们解开谜底吧。
教师播放微课:很久以前,人们用小石头来记录猎物的数量。随着猎物的增多,人们发现这样计数太不方便了,于是把10头猎物看成一组,用1块大石头来表示。后来,这种用大石头和小石头组合计数的方法被沿用在了计数器上。珠子放在右边的一位叫个位,1颗珠子表示1;珠子放在个位左边的一位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