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学生艺术体验,提升审美表达能力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艺术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创作中善于表达,乐于表达,不断提升表达能力,发展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艺术体验表达能力
小学美术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承担着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使命。通过美术教学,学生可以不断探索、表达和呈现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和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愉悦与收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良好的艺术体验,来达到善于表达、乐于表达、深入表达的效果,成为美术教师需要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一、艺术体验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审美能力,拓宽审美视野
通过艺术体验,学生可以接触并欣赏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以此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拓宽审美视野,并培养细腻感情和理解能力。
(二)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通过艺术体验,学生有机会参与绘画、写作、舞蹈编排等各种创作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自由表达,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三)传递内心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艺术体验和表达是学生传递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学生可以学会用不同的形式和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升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陶冶人文情操,造就艺术情怀
通过艺术体验,学生可以感受人文情怀和艺术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提升情感修养和道德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增强交往能力,展示自信魅力
参与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相互尊重、理解及包容他人的品格。同时,成功的艺术表演和展示也将使学生更加自信,增强他们的个人魅力,有利于他们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拓宽艺术体验路径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丰富艺术体验感知
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感知,促进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艺术知识,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审美水平、丰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要结合美术课程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艺术灵感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走进大自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次户外写生活动,和学生一起来到校园内的花园或者学校附近的公园,选择一些美丽的花卉或者风景作为写生对象,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从而丰富艺术体验感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简单的素描技巧,如如何观察光影、如何捕捉形体比例等。学生可以使用铅笔、彩色铅笔或者水彩颜料等不同的绘画工具,展开他们的创作。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艺术创作的乐趣,而且加深了对自然美景的体验和感知,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二)运用多样性艺术材料或媒介,拓宽艺术体验感知渠道
不同的艺术材料或媒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材料的创作中获得启发,激发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因此,为满足学生艺术体验需求,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提供水彩、油画棒、黏土、彩色纸张、布料等不同的艺术材料,帮助学生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引入数字绘画、摄影、立体手工等不同的媒介,增强艺术体验感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达,提升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虾和蟹”时,教师可选择“海洋世界”作为主题,先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向学生展示大海、海底世界的景象,帮助学生对“海洋世界”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接着,给学生提供颜料、水彩、色纸、贝壳、海藻等各种艺术材料,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大胆想象,潜心创作。如使用水彩绘制海浪的波澜、用贝壳拼贴出海底的奇妙景象、用色纸剪纸技术制作海洋生物……让学生的艺术体验表达渠道更加丰富,在作品创作时不拘泥于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艺术体验赋能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强化艺术体验,促进个性化表达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和个性表达机会,鼓励学生讨论赏析艺术作品,强化艺术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其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创作主题、材料和表现方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之处,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展现的机会。如可在班级内开展艺术作品赏析活动,丰富艺术体验,拓宽视野,促进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欣赏;也可安排小组讨论或开展包括家长在内的课外展示活动,让学生共同分享和交流自己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