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短剧表演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docx
文件大小:42.1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2
总字数:约4.27千字
文档摘要

短剧表演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将表演应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使识字教学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在课堂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演短小情景剧,关注字音、字形和笔顺;在课后梳理生字时,学生可以在教师搭建的框架之下创编短剧,尝试发现汉字音形义特点;在课外拓展探究汉字文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创新,用儿童剧演绎汉字蕴含的智慧。三个层次逐步递进,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减负增效”课堂表演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与写字是非常基础与重要的一环,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除了对数量的要求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还要求第一学段能够“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第二学段能够“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能够“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可见,单纯地借助拼音认、随着文章读、照着字帖写,不但机械,而且不能完全达到语文新课标对识字的要求,方法不当,甚至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让识字教学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可以将表演应用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表演引入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即兴表演、游戏、语言表达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多感官共同参与中实现学习目标。将识字活动游戏化、实践化,既符合当下“双减”的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识字,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表演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类型

(一)课堂学习:表演短小情景剧,关注字音字形和笔顺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每课识字任务较重,以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每课平均要认识11个字,会写7个字。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看,刚入学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感知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不高。形体繁杂的汉字,对于分辨能力不高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他们一笔一画辨认清楚,而且精确记住,是比较困难的。在这个学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化身为“汉字”,结合语文课上常用的小儿歌进行表演。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动物儿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六种动物制作成词卡,让学生随机抽取,决定角色。表演时,学生先读出词卡,如我是“蜻蜓”,再结合课文自我介绍“我在半空展翅飞”,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的表演,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识字,在看词卡、读词卡、做动作、说特点时,让他们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并在表演中呈现对字义的理解,眼睛、嘴巴、身体等一起动起来,识字效率更高,这也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书写指导上,教师经常会在范写生字时创编一些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字的笔顺、结构。教师也可以此为生发点,让学生来演一演。仍然以《动物儿歌》为例,本课有三个偏旁都是走之底的字—“迷”“造”“运”,带有走之底的字的书写顺序是先写走之底上的部分,再写走之底。教师在范写生字时可以用这样的口诀:“走之底走之真辛苦,先装货,再走路。”这样生动的小口诀如果一念了之,就太可惜了,一定要充分发挥它的效用,让学生深深记在脑海里,进而掌握此类生字的书写顺序。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扮演走之底,另外几个学生扮演走之底上的部件“米”“告”“云”。扮演走之底的学生上台,找朋友组成新字。如:

走之底:你是谁?

米:我是“米”。

走之底:让我带着“米”。

米:我俩变成“迷”。

走之底:记得让“米”先坐稳。

齐:走之走之真辛苦,先装货,再走路。

这样的表演,充满趣味性,让生字鲜活起来,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字形,还帮助学生记牢了书写的顺序。

(二)课后梳理:在已有框架下创编短剧,尝试发现汉字音形义特点

学生的识字量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已学汉字进行分类整理,可以给学生搭建好框架,然后让学生合作创编。可以每次以同一类字为主题,如《木字王国大比拼》《水字家族争霸战》《品字结构家族大集合》《小毛虫历险记》,等等。给出框架后,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的目标性更强,表演的积极性更高。

例如,在《木字王国大比拼》一剧中,学生搜集含有“木”的汉字,并筛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汉字,在展演时用讲故事、书法、歌唱等形式来呈现。

有学生选中“松”字,他是这样介绍的:我和竹子、梅花并称“岁寒三友”,很多文人把我写进诗里,但我绝不骄傲,时刻铭记“大公无私”。我还会背陈毅的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有学生喜欢“杨”字,她说:大家总爱说木易杨,其实我的右边不是“易”,而是“昜”,指一轮太阳从海面上升起,我有“升高”的意思。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的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