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集安的历史变迁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各个城市发展迅速,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我将通过本文介绍我的家乡集安,虽然城市不大,但是集安的变化之大,足以让我们看出中国的富强,我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介绍集安的历史,作为历史名城,她的故事引人入胜。同时,通过家乡的变化,也让我意识到国家的改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变得强大,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政治,发展,经济
家乡是河流,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们;家乡是邮票,寄托着每个游子的思乡之情;家乡是照相机,记录着发生过的点点滴滴。我的家乡集安,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作为一个边境城市,集安不亚于其他城市,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让集安有“东北小江南”之称。说起集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
一、政治的历史变迁
集安原名辑安,远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劳动生息,繁衍生存。周初,吴王征服商朝,纪子率领5000人进入朝鲜。后来,它发展成为朝鲜的一个封建国家。它的势力范围延伸到鸭绿江中游,包括吉安。阎昭东国王攻击了朝鲜。这个地方属于燕。秦从辽东消灭了燕。汉元朝建昭帝二年,扶余人朱蒙在浑江流域建立了高句丽政权,首府合生骨城(现辽宁省桓仁县)。公元3年,高句丽的第二代国王刘利明将首都迁至国内城市(现在的吉安市),并修建了威纳延市(丸都山城)。从那时起,吉安已经成为高句丽425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在这四百多年里,高句丽政权为集安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例如现在集安的著名景点将军坟、好太王碑以及我曾就读的高中对面的古城墙都给这座小小的城市增添了几分古韵,也为这座小城的旅游发展带来不错的反响。集安不仅仅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三省的重要枢纽。
1935年,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联部队就从桓仁第一次进入集安。1936年,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军转战桓仁、宽甸、集安一带。部队在宽甸时,曾派于指导员来到集安东岔、长岗一带了解情况,宣传抗日主张,并和东岔的人民群众建立了联系,为建立以东岔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1938年初,杨靖宇率领抗联一军主力部队,冒着严寒,沿着老龄山脉向北进发,进入集安的五道沟、长岗、蚂蚁河和石砬子一带,建立起一批密营基地,开辟了老岭抗日根据地。后来,抗战胜利了,这些地方成了值得纪念的抗战象征。最近热播的一个电影《长津湖》,可能大家都看过,主要讲了抗美援朝的战士们的故事,抗美援朝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外交政治事件,让很多人对此记忆深刻,集安作为和朝鲜相邻的边境城市,在抗美援朝战役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在集安建立了一个很大的陵园,让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们有个安息之地。还记得高中时每年清明节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同学们到陵园扫墓,看到一个个墓碑,甚至有些人连名字都没有,我常常潸然泪下,虽然他们的名字没有让大家记住,但是他们牺牲自己为我们换来美好生活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当我在电影院看到集安的名字出现在电影里,我激动得和朋友说这就是我的家乡,甚至有些自豪。从想回家给爸妈盖房的伍千里,到想回家给女儿补数学的指导员,再到想将战友遗物带回家的伍万里,再到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的雷公……这只是无数志愿军烈士的缩影,他们从离开家前承诺的“待我回家”,变成了“代我回家”。是他们用“我们这一代人不打这仗,就是我们下一代要打这仗”的奉献担当,换来如今祖国的盛世与安详。作为志愿军的后代,我们更要承担他们的梦想,建设好家乡。
二、文化的历史变迁
集安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94年国务院批准集安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7月1日,集安境内42处高句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地。集安的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特别丰富,突出表现为以高句丽文化为核心、集边境文化和革命文化为一体的历史文化特色。
1、高句丽文化特色
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体现了古代高句丽政权平原城与山城交互使用、互为都城的复合式王都建制特色;望波岭关隘、霸王朝山城、关马山城和大川哨卡等山城和关隘体现了高句丽军事防御体系的特色;其建造形式、使用的文字及绘制的壁画等方面体现出高句丽主要受汉文化的影响、兼具北方少数民族特征的文化特色。
2、边境文化特色
集安境内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遗址、秦汉时期遗址、高句丽时期遗址、渤海时期遗址和辽金时期遗址及出土文物体现了这里多民族聚居、与中原地区交流密切、吸收中原文化并影响朝鲜半岛的边境地区特色。铁路、火车站、鸭绿江大桥、下解放桥头堡等近现代遗存体现了集安从日伪时期到抗美援朝时期对中朝联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革命文化特色
东岔抗日根据地、抗联遗址,老岭隧道战斗遗址、阳岔战斗遗址、老岭会议会址等革命遗迹记录了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为代表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