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通关考试题库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2015年5月1日,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
B.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100万元
C.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时,存款人无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
D.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存款保险条例》相关内容的理解。下面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A选项,2015年2月17日,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并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所以该选项中说2015年5月1日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表述错误。B选项,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并非100万元。这一限额的设定是综合考虑了我国居民储蓄规模、保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能够为绝大多数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此选项说法有误。C选项,当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时,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规定情形下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这是为了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在投保机构出现风险时,存款人的资金能够得到及时偿付,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所以该选项不符合规定。D选项,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这一规定扩大了存款保险的覆盖范围,不仅保障了以人民币形式存在的存款,也保障了外币存款的权益,使得存款保险制度更加全面和完善。所以该选项说法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是D。
2、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计划是()。
A.固定收益理财计划
B.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
C.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
D.保证收益理财计划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理财计划概念的理解与区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每个选项所对应理财计划的特点,并与题干描述进行细致对比。选项A,固定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的理财计划。这与题干中“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描述不符,所以A选项错误。选项B,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的理财计划。题干强调了“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而此选项不保证本金安全,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选项C,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符合“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描述,所以C选项正确。选项D,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的理财计划。它与题干中本金以外风险由客户承担且按实际投资收益确定收益的表述不一致,因此D选项错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在存单纠纷案件的审理中,如有充分证据证明存单、进账单、对账单、存款合同等凭证系(),人民法院应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法确认上述凭证无效,并可驳回持上述凭证起诉的原告的诉讼请求或根据实际存款数额进行判决。
A.伪造、撰改
B.伪造、变造
C.伪造、造假
D.造假、变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在存单纠纷案件审理中,对于相关凭证真实性问题的正确表述。在法律语境及实际应用中,对于金融凭证等的虚假情况,有特定的规范用词。“伪造”是指无中生有地制造原本不存在的凭证,以假充真;“变造”则是对真实的凭证进行篡改、变更,使其内容发生改变,这两个词是专门用于描述金融凭证虚假情形的准确术语。选项A中的“撰改”并非规范用词,正确的应该是“篡改”,所以A选项错误。选项C中“造假”表述较为口语化、随意,不是法律规范用语,故C选项不正确。选项D同样存在“造假”这一不规范用词,因此D选项也不符合要求。而只有选项B“伪造、变造”准确使用了规范的法律术语,能够精准描述存单、进账单、对账单、存款合同等凭证可能出现的虚假情况,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在法律相关的表述中,我们必须使用严谨、准确的规范用语,以确保法律适用和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肃性。
4、某银行的核心资本为200亿元人民币,附属资本为80亿元人民币,风险加权资产为1500亿元人民币,则其资本充足率为()。
A.19.2%
B.18.7%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