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建构文本的生命价值
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所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建构阅读、写作、学习活动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经典文本,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和任务,挖掘文本背后的深意。以李密的《陈情表》为例,从文本探究、情境创设、任务设计三个角度,探讨建构和运用语言,实现经典文本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涵养。
一、紧扣言语形式,建构语言系统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一项系统的学习工程。有效的语言建构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语言组合,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同时,每一篇经典的文本都有其独特的篇章特点和言语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及局部着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本语言的“独特性”,进而真正提升其语用能力。
二、注重情境还原,深度语言体验
语言的建构需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注重调动学生多重感官,进而实现对文本的“突围”,达到语言学习的目标。生动形象的情境可以还原阅读的现场,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首先,创设交际情境,形成关联性的认知体悟。散文一般融合记叙、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加之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时空差,往往会造成阅读上的“疏间离”。对于《陈情表》这样经典的抒情散文,学生由于受到认知经验的局限,往往会在阅读时遇到困难。为了深度解读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教师应注重情境还原,找准情感体悟的教学落实点。笔者从交际语境的视角,创设以下还原阅读情境:
其次,还原情境,进行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教师要注重逆向探究,进行文本倒推,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陈情表》的结果,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等进行信息倒推。学生可以从李密(写作者的身份)、晋武帝(读者的身份)、面临的问题三个角度具体梳理出文本的内容,进而体悟作者“一表一书陈情,小孝大爱为国”的情感。情境的还原除了需要学生解读出“孝”的主流价值取向外,还要学生体悟到文本表达的孝道文化以及道德取向也是统治者所需要的。具体为:当时的朝廷之所以想让李密入朝为官,本质上是因为“圣朝以孝治天下”;而对于李密来说,其身上的孝道精神并不是在写《陈情表》的时候才出现的,应当说其孝道名声早已传播于世间。当时的晋武帝推行怀柔政策,试图通过孝来让天下归心,而李密显然可以发挥这一作用。当李密的名声与朝廷的需要表现出高度一致的时候,二者也就有了诸多的交集。从这个角度来看,朝廷与李密所表现的道德文化取向完全一致。
三、有效读写互联,实现语言实践
语言的创造需要有本可依、有感可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内到外,灵活搭建“阅读”与“写作”二者间的桥梁,真正做到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
注重有效情境读写任务,实现文本再创造。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真实可感的读写活动,从而让阅读更有深度。比如,学习《陈情表》之后,教师可以联系文本中作者表达的“忠”“孝”价值取向,创设以下读写活动: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热播,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让我们潸然泪下:一面是美朝日敌寇不断入侵,一面是守卫战士们身绑炸药跃进敌人钢板阵,影片中的“伍千里”临走之前对母亲说:“立春就回家,给咱家盖上新房。”请以电影中“伍千里”的身份给“母亲”写一封信。
学生按照语言内部系统(词组、句段、篇章)建构一定的话语,并且有效地进行口语或者书面表达。有效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理解、审美、创造的能力,进而实现文本生命的再创造。
综上所述,经典文本最大的价值在于让读者找寻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中需要打破文本单一知识的壁垒,感知经典语言的存在,真正实现语文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