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逻辑与想象”中重构古典诗词的诗意
摘要: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聚焦古典诗词的音韵、格律、意境、意脉等,引导学生层层揭开古诗词的面纱,重构文本,深度解读诗意。借助“逻辑”与“想象”,从情境、意境、诗境三个角度设计任务、活动、实践,对古诗词进行诗意的重构,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宗旨在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古典诗词通过美好意象含蓄地表达出生命的情趣,以唤起读者内心的情感共鸣。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表达方式多样、语言形式特殊、诗人情感含蓄。基于此,笔者认为深度解读古典诗词需要借助“逻辑思维”进行意脉的层层推断;借助“合理想象”进行画面意境的重构和创造,紧扣古典诗词的艺术表达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度探寻古典诗词的诗意。
一、借助“逻辑思维”,推开诗意之门
提升“审美能力”需要以文本语言为抓手,深入文本内部,读出文字的肌理。每一篇经典作品在文体、语言上都有其特殊性。古典诗词的语言呈现跳跃性特点,读者与作者的思维会产生间隔。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难以读出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难以破解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层层剖析,找到作品语言背后的思维之门。
首先,巧用逻辑推理,剖析诗歌的“意脉”。所谓的“意脉”就是诗词叙述的有效章法,也是诗人情感动态表达的流动过程。简而言之,古典诗词的“意脉”应该是作者情感的流动,往往呈现出线性的曲折狀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对诗歌进行重构,进而解读出作者情感的起伏。比如,学习《诗经·蒹葭》时,笔者借助“三读”绘制出作者的情感曲线图,帮助学生把握全诗的“意脉”。具体为:齐声朗读诗歌,划出节奏;截取片段朗读,读出“重章叠句”“反复押韵”;男女重读,读出意境,绘制情感曲线图。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诗歌结构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同时,诗歌在时空上进行对举,梳理出文本的两条“意脉”:时间上,从“为霜”到“未晞”直到“未已”,时间漫长、追求不止;空间上,从“一方”到“之湄”直到“之涘”,由面到点、寻寻觅觅。学生绘制的“情感意脉图”如图1所示:
在绘图的时候,学生会发现:古典诗歌中的“意脉”是随着一些节点在流动,节点的流转也就意味着意脉的走向。据此,《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表现出了古典诗歌的层次美,在繁复中呈现了空间的层次性。同时,诗歌主人公的情感在时空对举中起伏变化,意蕴之美不断彰显出来。
二、借助“合理想象”,探寻诗意之根
诗词是语言的魔方,是一种精巧而敏感的艺术品。古典诗词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诗词语言,借助合理的想象,探究其“象外之意”。
岱宗(你)如何(多广)?青(青翠挺拔)未了(横跨)齐鲁;造化(天地)钟(赋予)(你)神秀,阴阳(把你)割昏晓;层(层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我)会当凌绝顶,(我)一览众山,(真小啊)!
学生借助替换词语,锤炼语言,反复咀嚼,进而读出文本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紧扣“青”“钟”“荡”“生”等动词,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以及作者俯视一切的雄心。
其次,借助“逻辑想象”,创造诗意之境。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调动主观的感受和生活经验,深入挖掘古诗词浓浓的诗境。基于此,笔者认为巧借想象,进行合理的扩写、改写,还原诗歌的画面感,可以深度解读诗词。以《诗经·蒹葭》为例,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任务:
围绕上述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朗读”“配图”“配音”“推荐词”等角度创设读写子任务。为了让学生深刻感知“伊人”的形象,笔者进一步创设子任务如下:(1)选取诗歌中相关的片段,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画面;(2)为自己所画的图画写一段简短的推荐语;(3)假如将文本看作一首“爱情诗”,你就是诗歌中的那个追求者,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伊人”的爱慕;(4)请从“伊人”的视角表达自己对心中“他”的感受,写成一首200字左右的小诗。由此,学生对画面进行重构,入情入境地感受诗意的朦胧,真真切切地体会作者“寻而不得”的艰辛。同时,角色的代入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一首“情诗”,更是作者对“爱”“生命”的执着的追求。
总之,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巧借“逻辑”和“想象”则是读懂诗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徐林.逻辑与想象——谈中国古典诗歌意蕴解读的两个环节[J].中学语文教学,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