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教学探索
王宁吴昊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课程进行了适应新时代、切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探索。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道路为历史坐标,坚持从现实问题出发,保持对社会生活的热切关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帮助学生树立适应新时代的性别观念,并取得一定成效。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子课程,为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有待改进。一方面,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蕴含着新的性别文化,多元化的性别观念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形成冲击,课程设计有密切关注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性别观念的必要。另一方面,学科壁垒限制了课程对社会现实的关怀,阻隔了现实焦灼与生命痛感,导致学生学习能动性差、参与度低。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针对教学实践中的痛点,主讲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以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为指引
教育部办公厅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中指出,新文科建设要“发挥文科教育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女性文学是一门社会性质强、价值观鲜明的学科,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的实践,树立正确的女性观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出发点。
课程绪论部分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基礎上界定相关概念,强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妇女不是可有可无的力量,妇女解放也不是副产品,而是与阶级解放、人的解放相互推动的有机的整体。继而,梳理西方与本土女性解放的道路,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内涵与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结合中国实际,领导妇女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解放道路。其关键点在于融妇女解放于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为一体。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妇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赢得了自身的解放。
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融入作家作品的分析解读之中。比如,介绍冰心、冯沅君、庐隐等“五四”女作家的作品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时代女儿”的困惑与迷惘,引导学生揭示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在原因;在讲授丁玲、冯铿、谢冰莹、茹志鹃、杨沫等革命女作家的作品时,突显她们投身社会解放浪潮中的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其创作呈现的妇女追求解放的历史影像、探求女性解放道路的独特性。
总之,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道路为历史坐标,历史之光照亮了文学文本的世界。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妇女解放思想对正确分析、看待社会现实问题,建立新时代性别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将社会现实问题引入课堂
例如,在《陈衡哲》一节的讲授中,以陈衡哲的生平和相关文本分析为铺垫,引导学生讨论张桂梅拒绝“全职太太”捐款事件,进而认识女性的社会工作与家庭职责之间的关系。陈衡哲认为“无论是在家庭以外追求事业,还是在家庭之内专心母职,只要能切实为社会的向前、向善发挥积极作用,就是值得敬重和赞美的”。她的书写既渗透着陈衡哲家族女性长辈的影响,又带有维新运动以来“母教”“强国保种”的印记,还凸显出“五四”女性对母职的新思考。基于此,引导学生对“拒捐”事件展开讨论。学生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女性的社会工作和家庭劳务都是有价值的,现代女性应该在二者之间努力达成平衡;其二,女性的家庭劳动应该获得尊重,并和社会工作一样得到有效的衡量;其三,社会制度应该引导男性与女性共同分担家庭劳动和社会工作,两性自由选择。主讲教师在肯定三种观点合理性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道路认识女性参与社会工作对经济、文化、家庭地位的重要意义。人们应该尊重女性个体回归家庭的选择,理解女性在社会工作和家庭职责之间的分裂感。但是,倡导女性“回家”则是历史的倒退,必须抵制类似言论的泛滥。
三、以团队协作促进学科融合
“融合性是新文科建设的学科特征”,这一点尤其符合女性文学学科建设的实际。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有着鲜明的现实关怀与文化意识,学科融合视阈尤为重要。因而,主讲人着力建设课程团队,引入多种学科资源,使学生在综合文化视野下形成对女性文学的深刻认知。
主讲人邀请在近现代文学、民间文学、语言学方面有研究专长的老师组建教学团队,相应的,将学生分为史料组、文学文化组、语言文化组。在团队教师的指导下,各组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展开分析。
例如,在开启第一章“自己的声音”之前,语言文化组在教师指导下研讨了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文化,小组代表汇报了“妇”“男”“女”“娶”
作为尝试学科融合的主要途径,学科交叉的团队建设一方面有效激发